蔡崇隆導演/本照片由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脫口罩!找藍天」是由「PM2.5影像行動小組」所發起的影像行動計劃,希望透過20部紀錄短片的拍攝和全台的巡迴講座,喚起台灣民眾對空氣汙染議題的重視,未來更希望推動政策連署,要求政府單位制定相關法令,避免類似的空汙事件發生。
「讓社會議題藉由影像引起社會關注,是影像工作者的使命」
「找藍天」的成員有的是大學教授,也有人仍是學生身份,年齡分佈也極廣泛,說是「跨世代」的組合並不為過;由於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平時又有各自的工作,要一起開會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曾擔任紀錄片「太陽,不遠」製片和導演的蔡崇隆表示,最早的發想,是完成一個像《穹頂之下》的大製作,但後來評估太慢了,很多汙染問題是一天都等不了,每個導演若能同時分頭進行,才能儘快將作品呈現給社會大眾。
「太陽花運動是場政治事件,但大家卻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
出身雲林的導演林泰州,長期關注雲林的環境議題,也曾走訪過高雄的五大工業區,對於工業所造成的環境汙染是了然於胸。林泰州感嘆,空汙問題不是只發生在中南部,但北部人卻「無感」,認為空汙是中南部的事,顯示民眾思考問題的層面不夠廣泛。林泰州認為,工業汙染不止排放廢氣如此而已,也對土壤造成傷害,間接影響到民眾吃的食物。所以,空汙問題,也跟民眾「食」的安全息息相關。
參與拍攝工作的導演們,大都來自中南部地區,也都自許為「空汙難民」。林泰州認為,大陽花事件體現了民眾對國家憲政的擔憂,接下來,如何改變台灣民眾對空汙問題的無感,是「找藍天」最想做的,因為空汙影響的是全台灣,不單只是少數幾個縣市而已。
由於台灣社會對於空汙議題沒有立即的危機意識,紀錄片的資金募集上也並不容易。蔡崇隆認為,政治敏感度高的議題,很多媒體反而不敢碰,這跟媒體主事者的心態脫不了關係;「找藍天」這個主題則更困難,表面上看起來跟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但不像「太陽,不遠」短時間內即募得500萬的經費,可見議題性質的不同,也影響了經費的募集。
「很累,很辛苦,但看到成果時一切都值得了」
黃淑梅導演/本照片由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來自台灣紀錄片搖籃「全景工作室」的導演黃淑梅,也談到自己擔任獨立製片時所遇到的問題。黃淑梅表示,在拍攝「給親愛的孩子」時,曾翻遍日治時代的資料片,蒐集了許多過往砍伐山林的文獻,後來又因為資金短缺,而不得不暫停拍攝工作,若沒有相當的毅力,是無法堅持下去的。「給親愛的孩子」最終花了近7年時間才完成,也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黃淑梅認為,這是對獨立紀錄片最大的肯定。
這次參與「找藍天」的拍攝工作,黃淑梅認為,獨立製片的生存不易,但完成之後,若能對目前空汙問題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和方法,一切也都值得了。
————
2016年中華傳播學會20週年年會,於嘉義中正大學一連舉行三天
本專題座談於第三天(06/19)舉行
座談提為:紀錄的運動.運動的紀錄-影像介入社會改革的策略與實踐
主持人:蔡崇隆
與談人:蔡崇隆
林泰州
黃淑梅
林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