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網路新媒體Knowing於去年七月中旬正式上架,成為台灣第一個移動原生媒體App。楊方儒表示,「台灣對新媒體的嘗試太少,Knowing期望可以找回被奪走的內容通路」。

 

  楊方儒曾任《周末畫報》財富版執行主編、《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副總編輯與繁體版App發行人,在兩岸三地媒體圈累積了十幾年的經驗,但毅然辭去雜誌工作回台創業,創立行動網路新媒體Knowing,正式跨足數位領域。

 

  銘傳大學邀請楊方儒分享,在台灣仍以網站為主的新媒體環境中,Knowing要如何堅持「只做App不做網頁」的理念,並開創台灣行動網路的新世代。

 

搭上新產業的列車

 

 

  楊方儒直言,「『Mobile Internet』是最重要的新興產業,但我們卻錯過了,連正式的翻譯都沒有。每次馬雲來,都稱『移動互聯網』,台灣媒體就跟著用,但Mobile Internet中文繁體的定名是什麼?」

 

  他認為,目前台灣還沒有業者能夠填補移動網路的不足,但反觀中國,除了百度、阿里巴巴現今已成為全球市值前十大的網路公司,相關軟體的設計與體驗也遠遠超越台灣。相較於中美的新聞App遍地開花,去年創辦的Knowing卻是台灣第一個嘗試這樣做的新聞App,新時代的產業,台灣必須盡快跟上。

 

從廣告看見新通路的價值

 

  楊方儒解釋,過去從報紙、電視到網路,都曾改變媒體市場,現在的戰場已經轉移到App和行動網路。而廣告也自然地投注在新媒體上,近年來廣告商投入在App與網路的金額大幅度增加,但在台灣沒有自己原生媒體的情況下,廣告大部分都被Facebook等國外網站拿走。

 

  因此他也坦言,現在新媒體的環境很沈重,「通路幾乎被Facebook主宰」,台灣在內容轉移的過程中,新媒體的好內容與人才實在太少,移動的速度也太慢,內容與通路都難以與中美的新聞App抗衡。

 

  楊方儒更舉中國為例,他認為中國投入相當多的心力經營新媒體,其蓬勃發展程度可以超越美國。即便某些議題在中國政府的監管之下,但許多內容產製甚至國際新聞,仍能發展出深度、成熟的報導,相當值得台灣學習。

 

社群與即時新聞提供讀者好的觀看體驗

 

  App的戰場競爭激烈,Knowing要如何殺出重圍?楊方儒表示,要做年輕人愛看的內容,也要掌握即時性。他稱之為「蝴蝶模式」,社群與即時新聞可以相輔相成,進而建立成功的電子商務與資訊平台。

 

 

 
  Knowing 也將首度運用大數據,精準推算出讀者想看的文章。楊方儒認為,大數據是現在的趨勢,但在台灣只淪為口號,Knowing將會是台灣第一個引進大數據的內容型態App。除了自產文章外,Knowing也結合兩岸三地共二十幾個傳統與新媒體,將個性化與興趣化的內容,推薦給每位讀者。

 

  為了讓「年輕人去影響年輕世代」,Knowing更招募了年輕的總編與編輯,撰寫年輕世代喜歡看的文章。楊方儒認為,傳統的寫作模式已經不適合放在新媒體上,報紙、雜誌上的新聞也無法觸及年輕讀者。他舉例,去年股市在盤中跌大跌近六百點的新聞攻佔各大版面,但年輕人因為「買不起股票」而無感,Knowing編輯部便撰寫「股災關我屁事?」的文章,透過年輕編輯的書寫與視角,告訴新世代該如何關心財經議題。

 

  現場觀眾也對Knowing的獲利模式很感興趣,對此楊方儒回答,Knowing是商業型的媒體,廣告仍會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使用者體驗期過後,便會開始放入廣告,希望可以分食行動媒體的廣告市場,目前也的確有廣告商在洽談。另外也會舉辦活動與論壇,讓贊助商可以透過Knowing與使用者互動。

 

 

  Knowing期望成為台灣人最重要的新聞入口通路,上線短短數個月,已有不凡的成績,點閱率也持續上升,顯示台灣民眾對於新聞App的需求。正如楊方儒所說,「Knowing只是個嘗試,希望透過台灣自產的App,讓一篇篇好文章,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及更高效率,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