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不該是自家宣傳品 中時涉及新聞量最高
除了廣編與新聞未分離的情況嚴重之物,若干報業出現許多涉己的新聞置入。在廣告金額下滑、市場不景氣的今天,國內各大報業也出現積極轉型,跨足副業或其他投資的狀況。這樣的跨業原本可以是一件好事,然而若藉此將原本的主業新聞,充當做是自家副業或其他投資的宣傳窗口,恐怕違反更多新聞專業和倫理的問題。
根據新防會統計九月份,涉己新聞置入性行銷,蘋果日報 0則、聯合報8則、中國時報38則、自由時報0則、聯合晚報0則。其中,中國時報因為企業體系涵蓋報紙、電視台、週刊雜誌、還有基金會等,常常可見整版或半版的大篇幅,這些涉己的新聞,多疑似是宣傳自己企業、商品的隱藏廣告。甚至一連五天都有強打電視廣告或老闆活動的訊息,如9月5號光是報導中天娛樂新聞《就是娛樂》,就有三則,諸如打趣獨家,爆己婚事,吳怡霈謀自肥《就是娛樂》。二、老將新思維《就是娛樂》回歸本質報新聞。三、兩岸專業團隊 名嘴加持零冷場 吳怡霈掌法寶 控沈玉琳口水。9月6號兩則《錄中視「沒完沒了」的遊戲競賽時……》。一、〈吳怡霈雙直播送獎大好評《就是娛樂》預言志玲2018嫁。二、《太嗨賣力玩遊戲 成語蕎墜地 脊椎挫傷》;9月7號,更是多達四則。一、《蔡衍明愛心基金會 宜蘭送暖》。二、《本期〈週刊精彩內容王〉白龍王顯靈助攻舒淇綁紅線玄奇閃婚》。三、《「就是娛樂」打開整人娛樂史梁赫群自招炸傷劉德華》。四、《400資深藝人餐敘 旺董出席慰問》。其中像是資深藝人餐敘,其中最大篇幅,不是報導資深藝人,而是置入近1/4版的老闆照片,《圖說: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向來照顧資深藝人,中秋餐會上特別問候常楓》;9月8號兩則,一、《吳怡霈自招Live險開天窗〈就是娛樂〉揭章子怡5000萬代言價》。二《〈美好年代〉演技出色紅回故鄉〉。其中更直接廣告,節目時間《〈就是娛樂〉於每週一到週五晚間七點,在中天娛樂台……》或是一再強調頻道,《池端玲名在中視、中天偶像劇〈美好年代〉表現亮眼。9月9號 也有《本期〈時報週刊〉精彩內容 小英換車 引爆國安局長之爭》。
這麼多新聞報導自家另一個媒體的特定節目,不免讓讀者存疑,到底中時這個媒體是為民服務的社會公器,還是多家媒體王國的廣告平台?
標題該聳動?還是老少咸宜?
新聞的國際視野,一向是不少民眾希望看到的,不過該照單全收嗎?如果碰上另類政治人物的不雅言詞,到底該如實傳遞,還是委婉報導,來看各報對於標題的操作模式,也有相異之處。就從9月7號的國際要聞,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失言風波,從四大報標題的呈現。中國時報以《譙歐巴馬「婊子養的」惹風波杜特蒂表示後悔》;《蘋果日報》,報導標題是《菲總統辱歐巴馬“婊子養的”》;《聯合報》則以《粗口毀了美菲會 杜特蒂改口急滅火》;《自由時報》運用的標題則為《杜特蒂粗口辱歐巴馬 美菲會談告吹》。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婊子,一。俗稱賣淫的妓女。二。罵女人的粗話。根據烏龍新聞標尺的第13項,新聞報導應避免歧視用語,以及散播性別的歧視、偏見、和刻板印象等。檢視上面四報相關新聞的標題,其中《聯合報》和《自由時報》所使用的標題文字都用「粗口」來代替。反觀《蘋果日報》和《中國時報》仍舊直接運用不雅文字,恐為不當。報紙是不分年齡的閱讀平台,新聞報導應避免歧視或不雅字眼,否則不僅是降低了報紙的文化品質,同時也淪為複製性別歧視的機器。
月圓人難圓:自殺新聞倍增
九月份適逢中秋佳節,但令人難過的是,自殺新聞的則數卻是八月份的兩倍之多,依序是蘋果日報15則、聯合報 15 則、中國時報5 則、自由時報13 則、聯合晚報 2 則,總計有50則。
不僅自殺新聞報導數量翻倍,就內容來看,出現不少搶快或過度推論的自殺新聞報導,報導內容對於輕生者或死者家屬恐怖免有第二次傷害的問題,新防會提醒,自殺新聞採訪報導,涉及生死大事,應該更為審慎處理。以下試舉例說明,如聯合報9月1號,有個三公分見方的更正版面,內文提到「讀者澄清:高雄陸軍步兵訓練指揮服役的江姓士官長,前天在中正預校職務宿舍內上吊:家屬表示,當時是妻子發現丈夫自殺,不是國一的兒子發現,且江姓士官長沒有經濟上的壓力。」
這是一則多麼沈痛的更正!怎能不讓報導自殺新聞的媒體和記者,更增加一絲慎重,和減少推論及增添故事可看性的刻畫。再對照九月份的接連自殺新聞,從9月2號蘋果日報:《女帶兩子燒炭3死 已婚男友泣:沒給她名份》,內容寫道「留下遺書『不希望兒女沒有媽媽,帶他們一起走了』開賓士車載一歲、四歲兒女燒炭身亡……車內有炭盆及安眠藥」;9月3號《聯合報》報導《企圖攜子跳樓「父愛未泯」無罪》;9月10號自由時報報導《高二女甫高分轉學,緩步走鐵軌尋短》;9月13蘋果日報報導《太自私「帶她一起走」警殺女友自轟雙亡》。這些報導,均沒有謹守自殺新聞倫理原則,避免刊登死者照片及遺書,以及詳細說明輕生的細節,以及避免過度描述死者的背景或個人特質等。
另外聯合報在9月14號,也就是中秋節的前一天,以整個半版報導自殺新聞,包含一、《疑債務壓力與主管面談時失控 大賣場送貨員 開槍自盡》。二、《女友已讀不回 警員上吊》。三、《男友勸別吃藥 女子跳樓》。又或許新聞的另一個公式,就是節慶除了要有熱鬧活動,搭配廣告,也會強化反差的新聞,像是輕生或無法團圓的故事,諸如《聯合報》在中秋節當天刊出《長輩信仰阻婚事佳節傷感燒炭》,感覺上新聞性十足,但仔細探究,卻違反世衛組織的規範,藉報導責備任何人,因為內文提及「婚事因長輩阻擾而生變…雙方宗教信仰不同,為了迎娶過程是否要持香拜祖先等細節雙方長輩一直不肯讓步」。這樣的報導,無疑對死者家屬來說,會造成二度傷害。
還外是令社會震驚的新聞,是《蘋果日報》於9月27號的一則《當街轟兒家暴父飲彈亡 狂尋受虐妻 一路亂射,留書「對不起」》,其中內文寫道「男子持槍抵著頭與警對峙….開槍自轟….兩張遺書上頭寫著『對不起老婆,我還是很愛你,希望你永遠記得有一個這麼愛你的老公』….」,這則新聞除了不該刊登遺書,也應避免浪漫化自殺者。
既有研究顯示,如果媒體大量的自殺報導,恐會影響青少年,傷害其心理健康;至於另一個研究,把成年自殺企圖者分為二類:(一)衝動型自殺行為(二)計畫型自殺行為。如果太多輕生者的細節描述,恐怕會增加計畫型的自殺事件。另外更大的隱憂還有,媒體現在強化直播,恐怕也會增添沖通行的自殺案件。像是蘋果日報 9月4號刊出《LINE預告跳橋女墜10米骨折》,內文描述「駕車停靠路肩,LINE視訊告知男友想輕生,隨即從10公尺高高架橋上往下跳」,;而同一則新聞,聯合報標題為《死給你看!直播跳橋嚇男友 女子骨折》 建議標題也應避免強烈字眼,免得造成直播自殺模仿效應。希望媒體能真的肩負起自殺防治的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文末附上一小行標題:XX報提醒您,珍惜生命,自殺防治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