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附上比報的相關案例如下。9月9號聯合報刊出全版《金車口葛瑪蘭威士忌再傳捷報》,版別酩酒;同日中國時報 A9專輯《要做,就要做第一 金車口葛瑪蘭威士忌再奪IRS 15面獎牌》。兩者看起來相近的新聞報導形式,內文均有記者名、大小標題和照片或圖表,這樣的新聞形式沒有明確標明廣編或廣告版別。但對照蘋果日報,則出現相近的圖文內容,且如實標明是「廣編特輯」。
圖四:各大報為特定商品進行報導



資料來源:作者翻拍
除了牛奶、酒類商品,百貨業類商品的疑似隱藏廣告或置入的情況也很嚴重。有些報紙七、八頁都如實標明為廣告,但也有報社濃縮相近內容,成為消費報導。諸如9月28號,聯合報C7消費版,刊出全版《最強周年慶新光三越血拼攻略》;中國時報D2消費版,也是全版刊登《新光三越周年慶 神級商品話題夯》;但再對照同一天蘋果日報A3版,C5版《就是明天 新光三越周年慶 六店同步震撼全台》,卻都有明確標示是「廣編特輯」。
圖五:百貨商品報導



資料來源:作者翻拍
新聞業出生的學者劉蕙苓博士,在探索廣告主導向的新聞研究中,曾談到「宛如一個新聞工廠卻開闢了兩條生產線,用不同的邏輯來生產不同的新聞產品。讓原來在組織中不被認可的價值,藉此取得合理與合法的地位。置入性行銷使得媒體監督的對象可以出錢來影響新聞,最終新聞作為一種『信任貨幣』的價值盡失,媒體守望監督的功能也跛了腳,其後果不單是對新聞界的衝擊。」
公信力是新聞業立足社會的最高價值,若新聞不斷受到廣告、商業左右,成為隱藏廣告的包裝紙,雖然能夠讓報業獲得若干收益,卻可能也是使報業誠信遭受質疑的毒藥。新防會呼籲,各大報應堅守公信力和新聞專業的立場,謹守廣編和新聞分離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