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讀者習慣的閱報方式,可能會以為這是報社記者採訪而來,在一般的新聞版面,也刊登了記者名字,也搭配了食安專家背書,應該就是一則正規且該對讀者負責的新聞報導。但細看其中文章,三則報導都一貫地一面倒對該商品進行正面報導,並且以宣傳式的報導口吻,難免讓人懷疑是以具新聞新聞面貌的「隱藏廣告」。
對照兩天後蘋果日報的報導,先前的懷疑或許相當程度獲得了「證實」。《蘋果日報》在9月11號,也有半版林鳳營鮮乳的題材,標題是《林鳳營鮮乳,獲國際食安標準肯定》,內文也刊出味全食安三部曲。但跟前兩天在其他三家出現的相近報導內文〉不同的是,《蘋果日報》在該報導上,明確標示此半版為「廣編特輯」,讓讀者明確的知道,此篇內文並非一般新聞,落實廣編與新聞分離原則,也履行了報業對於讀者的企業責任。(附當日報紙照片)
圖二:蘋果日報廣編特輯翻拍

資料來源:作者翻拍
圖三:聯合報有關特定廠商、商品的相關報導

資料來源:作者翻拍
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如果媒體的功用不是監督、公正訊息的揭露,而是用來淡化民眾的警覺,用新聞包裝廣告來鬆懈消費者的心防。這樣的副作用,可能就會是侵蝕民眾對於特定媒體的信任。如此,相關報導則成為值得懷疑的內容,諸如9月29號《聯合報》再刊出關於林鳳營的專題報導,內容詳細、圖文並茂,然而讀者如何再看待新聞背後?是收錢的業配廣告?還是能為讀者負責的新聞報導?國內大報過度忽視廣編與新聞分離原則的問題,可能已不是冰山的一角,而是多角露出,豈不讓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