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智於開幕式中介紹攝影展的理念。

 

  「我就像是在第一排看戲的人。」年過花甲的楊永智,從事攝影記者三十餘年,站在社會的第一前線,他親眼目睹了台灣的巨大變動,並用鏡頭捕捉到許多歷史瞬間。從楊永智的視角看出去的照片,凝望的眼神中帶著同理與關懷,他秉持人文精神,守在攝影鏡頭之後,注視著台灣這片土地大半輩子。


 
  楊永智經歷了三十年來的政經變化、民主轉型,同時也看見了山川濫墾、環境汙染等,讓他不禁感慨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那個美麗之島已經不如既往。因此他在政大藝文中心5樓藝文空間舉辦一場攝影展,以「不要說再見,福爾摩沙!Love & Peace」為主題,從10月4日到11月3日,展期長達一個月,將他這些年來的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提醒著眾人愛與和平的珍貴。


 
  攝影展以楊永智所拍攝的台灣影像為主,共分為四個主題。「歷史瞬間」多為楊永智早期的作品,當時他初踏入攝影記者一職,在《自立晚報》中負責政治線的攝影,因而留存了許多國會內部的真實照片。「我很幸運能在《自立晚報》工作,當時的報社幾乎都是親國民黨,但《自立晚報》是中立的報紙,因此願意刊登出較真實一面的照片。」楊永智的鏡頭揭開偽裝,記錄下了國會裡官員的跋扈與衝突。

 

楊永智向來賓介紹攝影集中的小故事。


 
  「故事」主題則將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命捕捉於景框之中,例如楊永智拍攝台灣第一對成功分割的連體嬰張忠雄、張忠義,從他們國小開始跟拍,轉眼張忠義結婚生子,楊永智也與他們成為好友。對楊永智而言,這些小人物不只是鏡頭下的一個影像,更滲進他的生活,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肖像」記錄了在社會中有影響的人物,除了歷屆總統當選那一刻的笑容,被定格在畫面之上外,也留住了鄭南榕、林義雄等人年輕時的容貌;「生活」的主題則保存了台灣北部鐵路拆遷前的珍貴照片,極富歷史意涵。


 
  同時,透明的展示櫃中,各式機種的底片機也被小心翼翼地擺放其中。楊永智如數珍寶般,笑著與來賓介紹每一台曾經和他走過歷史的重要夥伴:從一次只能拍攝兩張、攝影記者專用的蛇腹底片機Speed Graphic,到造型與數位相機雷同的末代底片機皇Canon EOS 1V,每一台相機都像是楊永智眼睛的延伸,替他刻畫下眼底的世界。


 
  楊永智曾走入了九二一大地震現場,也與志工團走訪第三世界,觸目所及的破碎與哀慟,更讓他決定透過攝影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他在走過滿是彈痕的斷垣殘壁之後,轉身回望台灣社會中的各式問題,更感嘆「我們住的房子越來越大,心胸卻越來越小;我們社會越來越民主,但對立卻越來越嚴重;我們交通越來越方便,卻與隔壁鄰居不相往來。」他希望透過影像來弭平對立,也盼望透過影像的重建,讓人民更了解土地與歷史,因而建構出新的認同價值觀,為台灣再造永續的幸福之島。


 
  所有的照片中,楊永智最重視關於畸形兒的專題。故事源自1997年,楊永智跟隨中華至善協會公益團體到越南,在偶然的形況下接觸到畸形兒,而大部分是因為美軍在叢林間施放落葉劑中含有劇毒所致。張永智看著這群戰後不斷出現的畸形兒,在回台後發表了一篇畸形兒的文章,這篇文章受到長庚兒童整形外科的關注,因而促成了畸形兒「阿福」來台整形就醫的佳話。


 
  「做好事」是楊永智在從事攝影記者大半輩子以來,一直遵從的原則。在拍攝弱勢族群的同時,比起用這些影像獲獎或成就攝影師,他更希望藉由這張照片帶給被攝者更好的環境和未來。作為新聞攝影師,楊永智時常反問自己:「攝影除了糊口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在滿足攝影師與讀者的觀看慾望之外,楊永智更期許自己能透過影像帶給世界一些正面的力量。這也是貫串了這次攝影展的核心理念:「Love & Peace」,楊永智相信,唯有愛與和平才能夠補足社會中的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