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媒體Wired.com刊登的文章「電影寒冬今年將至?」(Could This Be the Year Movies Stopped Mattering?)中,作者Brian Raftery指出,電影已經「從跨文化娛樂活動退化到僅是連不上Wi-Fi時打發時間的消遣」,而且電影以往處於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被各種「媒體大事」所削弱,例如熱門電視影集、寶可夢GO(Pokémon Go)、百老匯音樂劇「漢彌爾頓」(Hamilton)、Beyoncé最新專輯《檸檬特調》(Lemonade)、YouTube上的網紅影片等。
Raftery進一步指出,全球觀眾的電影類型偏好在近幾年來出現轉變,並與影評本身的轉變息息相關。現今的文化評論催生出相應的文化產品,兩者就像鎖與鑰一般的關係。然而,Raftery的文章本身也是此種現象最佳的縮影——一種循環性、自我驗證的缺失。
優質電視劇的興起正好碰上網路普及的年代,電視劇的連續性特質使其與部落格、推文、社群媒體貼文等網路討論相互輝映,這是一次性、自成一體的電影所難以企及的。
優質電視劇的劇情內容總是能帶動觀眾、評論家與新聞記者熱議紛紛,而這樣的熱議也每每成為新聞焦點,電視影集相關新聞甚至能在一夕之間,從文化版遷移到頭版上去,而且如此情形更因為電視劇連續性的特質而日益頻繁。新聞報導往往著重在電視影集觸發的指標性文化現象與當代政治和社會熱點議題的討論,許多影集看似只是為了挑起爭議性話題討論的開端,甚可說是為了刺激報章雜誌寫手寫出頗具見地的評論文章而存在的,而這些評論文章逐漸盛行,尤其是諷刺、批判的那種類型。
因此,電視劇的真正勁敵才不是電影、博物館、小說,而是媒體評論與網路點擊量。電視劇的存在,好似只是為了引起媒體轟動,而這些炒作話題的媒體人,也就成為電視劇的「天然觀眾」。
網路討論聲量對於文化產業至關重要,因為唯有引發廣大迴響,文化產品才能跨足其他領域、提升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電視劇所使用的題材往往會與政治沾上邊,政治在文化的論述中佔據相當高的比例,討論藝術的形式也時常是政治性的。
Raftery說明此種扭曲的現象時,舉出了三部電影為例:《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與《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但Raftery之所以認為這三部電影重要,是因為「它們激起了具爭議性,卻相當重要的對話」。說到這裡,Raftery正是陷入了迴圈評論的缺失 :這些電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激起了對話,它們激起了對話是因為它們指出了關鍵的問題。甚至,他衡量這些電影重要性的指標是政治相關性,而非美學價值,而且他是透過網路點擊量去衡量電影內容是否與政治相關的。
如此一來,民主政治成了數字的遊戲。政治影響著每一個人,因此人人都討論政治。相對地,藝術是親密地關係到個人的事物。文化與權力息息相關;藝術則關心美、心靈自由以及美所加諸在個人身上的影響。藝術撇除討論,歡迎靜默,引發了與「分析」(analysis)不同的事物:內心的狂喜(ecstasy)。內心的狂喜是促使評論與藝術作品合而為一的力量,讓評論展現出文學性的、詩意的、哲學性的激昂。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很棒的藝術電影總是突然出現「利基現象」(niche phenomenon),無來由地竄紅,但是,這些電影導演後作的票房卻又相對冷清下來。美國名導Terrence Malick在頗受坎城好評的《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之後,又拍出《愛,穹蒼》(To the Wonder)與《聖杯騎士》(Knight of Cups),評價皆不如前作,導演Martin Scorsese的最新力作《沉默》(Silence)恐面臨相同命運。上述情形其實愈來愈真實,因為電影產業中製片與同步發行的角色逐漸淡化,以低成本獨立製片的可能性大大高於以往,且製片公司也跟各大電視台一樣,將電影產製為一部部政治神話與企圖攻佔媒體頭版與社論版的文化論述。
同時,網路評論的開放一直對各種電影大事有關鍵而正面的影響。現今的電影評論比以往更多、素質更佳,這意味著一部好電影不可能完全不被注意到。但是,一部電影的發行幅度與票房排名皆不再是衡量其好壞的標準,而是這部電影所激發的網路聲量。
就像眾所皆知的Beyoncé最新專輯《檸檬特調》,其靈感來自美國導演Julie Dash 1991年的經典之作《塵埃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這部電影當年上映時受到廣大觀眾喜愛,卻是Julie Dash唯一的戲院電影。《檸檬特調》這張專輯也略有提到導演Khalik Allah風格大膽又具實驗性的紀錄片《街頭黑佬》(Field Niggas)。Khalik Allah同時是《檸檬特調》的影片攝影師之一。Beyoncé新專輯對《塵埃的女兒》和《街頭黑佬》致敬,並不會使這兩部電影地位更高,原本就看過並喜愛這兩部電影的觀眾不需要對這趟美好觀影經驗的額外肯認,但《檸檬特調》卻因為以這兩部電影為靈感來源,而變得更加非凡,也顯示出Beyoncé不需要透過網路上的長串討論,來使自己為這兩部經典感動。她有屬於自己美好的觀影回憶,而這個經驗的力量則透過它的專輯展現出來。
作者:Richard Brody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y-movies-still-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