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卓越新聞獎11月18日於誠品信義店舉行。典禮一開始頒發「2016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給柯金源師傅,並陸續頒發新聞攝影獎、即時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專題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平面類新聞評論獎,以及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共七大類獎項。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黃榮村於典禮開始時致詞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黃榮村表示,雖然大環境不好,但並未澆熄新聞工作者對工作的熱情。他也從今年入圍的作品中,看到過去飽受批評的新聞界,在各方面的表現依然非常卓越。另外,呼應卓越新聞獎的年度主題「保障勞動條件、維護新聞品質」,黃榮村呼籲媒體經營者,面對夙夜匪懈辛勤工作的記者們,應合理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


 
卓新獎評審享有絕對獨立的專業評審空間

 

 評審團主席郭力昕致詞時強調卓新獎獨立審件的精神 

 


 
  評審團主席郭力昕表示,他感謝努力堅持的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感謝卓新獎的董事會。他說,新聞工作者常常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外在環境的嚴苛條件,另一方面是來自組織內部的壓力,但他們仍堅持新聞專業並做出優秀報導,新聞工作者努力及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致敬。

 
  今年的調查報導獎,獨立記者姚惠珍與新新聞合作發表的調查報導「王雪紅假公益真投資.公益挪錢術」入選,但就在卓新獎頒獎前兩日,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旗下的中華信望愛基金會向台北地方法院提出民事告訴。根據報載指出,王雪紅認為報導有錯誤,不應獲得新聞獎的肯定,曾向卓越新聞基金會提出聲明。

 

 
  郭力昕說,他代表所有的評審老師向卓越新聞獎的董事會表達敬意。他表示,他後知後覺的才知道,在評審的過程中,卓新獎承受了一些壓力,但是「我們的董事會頂住了壓力,完全沒有讓評審團的評審知道。」郭力昕說,董事會對專業的堅持、尊重並堅守評審團獨立審件的精神,讓他非常敬佩。

 
柯金源獲頒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評審肯定他的長期投入

 
  頒獎典禮的第一個獎項即頒給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評審代表林麗雲表示,評審「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時,五位評審一致投下柯金源的支持票。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是柯金源長期投入環境議題,1980年就拿著攝影機開始記錄台灣環境,透過影像為台灣環境留下許多珍貴資產。第二是肯定是他對新聞專業的堅持,柯師傅長期蹲點、深入地方,到高山、到海裡,展現過人的體力。林麗雲認為,柯師傅很大的程度上也在考驗自己的極限、考驗他對新聞專業的堅持。最後一點在於報導觀點的呈現,台灣媒體多以都會為中心,但柯師傅實際深入地方,呈現在地觀點,並呈現環境議題的利弊得失,不但對環境運動產生很大的助益,也影響台灣整體社會。

 
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單張):以政治人物的神韻呈現複雜的政治局勢

  
  單張新聞攝影獎由蘋果日報記者杭大鵬的「各有盤算」獲獎。在介紹入選作品時,台下觀眾看到這張拍下四名國民黨政治人物(朱立倫、馬英九、王金平、吳敦義)表情的照片,笑聲立即迸發,最後果然由這張最具「笑」果的照片獲獎。

 
  杭大鵬在發表感言時表示,近年來紙媒面臨生存挑戰,攝影記者的同業們多半抱持悲觀態度。但他說,興趣是支撐自己工作最重要的動力,也認為攝影記者何其有幸,能夠隨時貼近、記錄社會,他認為這也是攝影工作永遠的使命。

 
 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系列):精準掌握災難現場的各種場景

 

 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系列)得獎者-王錦河

 
  系列新聞攝影獎由中國時報記者王錦河的「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獲獎。系列中涵蓋不同的人員和場景,包括救難人員在坍塌現場的奮勇搶救、受困者家屬的焦急等待,搜索人員在寒冷夜裡烤火取暖等。評審團認為作者能精準掌握各種救災場景,充分呈現震災現場的驚悚、震撼、急迫等情緒。

 
   王錦河表示,作為新聞影像工作者,在不影響救災的情況下,會盡可能找尋各種角度、多面向的畫面以呈現現場狀況,並用最快的速度讓閱聽大眾知道,也讓政府各單位知曉現場狀況。他說,他秉持的想法是用不偏頗、不悲情,不誇張的方式,如實地呈現現場。他表示,當時採訪時,這已經不光是一個報社交代的任務,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媒體專業攝影工作者、媒體人的使命感,「因為我們所拍的每一張照片將來都是歷史,我是抱著這樣的使命感跟極度的熱情,想要把現場最完整的部分呈現出來。」王錦河說。

 
  王錦河最後也感謝卓越新聞獎的評審制度,不但廣納各方優秀作品,也不拘泥於傳統的紙本、報紙,而能容納新媒體、網路電子報的好作品。同時在系列攝影獎的規定上,也不限制每一張都一定要見報刊登過,他表示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很多真正的好作品一起公平競爭。王錦河認為,卓新獎廣納各方好手、與時俱進的做法值得國內其他新聞獎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