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到評審委員的鼓勵跟支持,我真的很感恩。」穿著深灰色長袖工作服,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獲頒卓越新聞獎「2016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開口致詞前,他就如飽滿的稻穗般,以90度深彎鞠躬表達感恩之心。柯師傅說,他從事的環境和弱勢議題屬於較冷門的新聞路線,這次能獲得重視,除了感謝評審,也感謝大家對多元議題的注意和理解。
從主流媒體看到不足 重新定位自我價值
致詞中,柯師傅製作了包含重要歷史資料照片、影片的PPT,用約二十分鐘的時間簡介他三十多年來的經歷。一開始,柯師傅就帶著現場觀眾回到1990年八月,時值楊希中颱侵襲台灣,挾帶豪雨造成鐵、公路部分路線中斷、淹水等嚴重災情。當時柯金源前往嘉義東石網寮村,那是一個被魚塭跟曬鹽場包圍的村落,西側緊鄰台灣海峽。由於楊希颱風肆虐,原本的魚塭和海水匯流,網寮村淹水長達39天。
在災難現場,柯師傅觀察到這些偏遠落後或貧窮地區,主流媒體較難呈現他們的遭遇。看到主流媒體的侷限,「我認為應該分工,」於是柯師傅選擇自動區隔。他開始用自己的方法,從事田野調查、長期記錄追蹤及定點拍攝。從1990年開始,每逢下雨、颱風,柯師傅都會前往網寮村。事隔15年,2005年六月網寮村再度淹水,柯師傅在現場拍攝時,同時拿著過去的歷史照片對比,一名年輕人走到柯師傅身旁好奇地看著照片,驚訝的說著:「這裡面的小朋友不就是我嗎?」柯師傅回頭看著他,年輕人手上也抱著孩子,柯師傅心頭湧上一陣辛酸。他說,年輕人在孩提時期就遇到淹水,現在長大了,自己的孩子仍舊面臨淹水,深感自己「沒辦法安慰他這種困境」。
柯師傅說,曾經有人問他,為何堅持環境和弱勢議題,那時身處在災害現場時,他就不斷思考「我的新聞工作代表什麼意義?接下來的生命價值應該怎麼設定?」
環境變調堅定自己對土地的關懷 投入系統性的長期記錄
彰化是柯師傅的故鄉,小時候他常在家門前的河流玩水、抓魚蝦貝類。那條河流不只是生活用水,還是重要的灌溉用水。柯師傅說,隨著台灣從農業轉到工業發展的階段,家鄉的河流改變了,原本清新的空氣味道變質,生產糧食的農地也被汙染了。他說,那條小時候戲水、游泳的河流,現在都不敢靠近,「一條河流從生到死,短短幾年就改變了。」柯師傅用著平實的語調說著,字句中卻延伸了無限的遺憾和無奈。
「環境改變,生產糧食的土地不能用,這難道就是三、四十年來時間尺度給我們的答案?」柯師傅思考,「如果這是答案,那社會大眾應如何理解?」於是他選擇不斷地投入和記錄。在實踐方式上,柯師傅設定要長期記錄的紀錄區,包括要記錄的人、事、地、物,並列出時間軸,同時製作每一個主題的大事紀,以便後續記錄。柯師傅說,他用這樣的方式檢驗關注的地點,觀察何時可以變成新聞,何時可以對外面溝通、傳遞資訊。
歷史資料紀錄 能成為研究和預防災害的依據
柯師傅回想, 1994年道格颱風侵襲台灣時,他前往南投廬山,那時廬山溫泉第一次發生嚴重的土石流災情。自那時起,柯師傅開始定點記錄。他說,1994年的土石流大約淹到當地房屋一樓的地板,但14年之後,同樣的地點,土石流已經淹到屋頂,再隔一個多禮拜,屋頂已被完全淹沒。柯師傅說,定點記錄的照片不只記錄環境變化,還可以提供相關單位研究。譬如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人員就根據他在1994年拍攝的資料照片判斷,廬山溫泉地區產生地滑現象已多年,而柯師傅的照片成為了重要的研究依據。
柯師傅說,一個新聞報導工作者的影像資料不只可以傳遞資訊,還可能預防災害。譬如1994年他拍到廬山溫泉的照片,就可以看到河水直接衝擊河川地,形成攻擊坡,可以推斷這一處本身就是危險地帶。後來綺麗飯店蓋在此處,但14年之後,颱風造成的土石流,讓整棟飯店倒塌直墜河裡。柯師傅說,如果當時飯店的經營者看到他提供的照片,或許不會在河川地形成的建地上蓋飯店而造成損失。
等待是過程 持續記錄總有機會接近真相、促進社會溝通
柯師傅用紀錄片檢視台灣地方政府的決策影響,並促成公民覺醒。1987年,台塑想在宜蘭興建六輕,當時的陳定南不管是擔任縣長或是立委期間,都堅決反對六輕進入宜蘭;但後來雲林縣長廖泉裕召集了萬名縣民歡迎六輕設廠。柯師傅說,兩個政治人物做的不同選擇,為縣民和生活環境帶來了不同影響。柯師傅也製作「福爾摩沙vs Formosa」檢驗台灣石化王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紀錄片有助於促進公民意識的覺醒,當2008年國光石化準備在彰化興建八輕,公民社會開始對此議題重視,並重新思考對生存環境的影響。2011年,台灣社會集結最大的環保行動,迫使八輕的投資暫緩。
報導當下未必能尋獲真相,有時更需要耐心等待和累積。柯師傅說,1998年,他有一次在做空拍的時候,看到一條河川汙染成紫色。他一到機場的時候便打電話給環保署,請他們尋找元凶,柯師傅也跟著前往,但當時並未找到。一直到2008年,環保署才查獲是附近的汙水處理廠,因為處理容量不足,所以繞流偷排廢水。柯師傅說,有時候一則新聞報導,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累積,才能看到一點成果。他也遺憾地說著,雖然環保署採取重罰,但是海岸已長期被嚴重汙染,依靠這裡維生的漁民也失去生活所需。
持續關心環境,一點改變就能鼓舞持續報導的動力。柯師傅說,有一次他在海岸觀察,看到海上有些海漂垃圾,他就沿著海漂垃圾,走到北勢坑溪的南岸,發現那裡垃圾特別多。他順著河口看,原來離海岸大約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垃圾山,當地隸屬於交通部觀光局。他將訊息放到網路上之後,經過環保團體轉寄到交通部,交通部便開始徹查。兩年之後,交通部就把這座垃圾山清理掉了。「這件報導讓我心裡有比較安慰一點,而且也鼓勵了其他同事,我們的報導是有用的。」柯師傅說。
回首來時路 感謝《財訊》、《公共電視》支持
柯師傅早年在《財訊》待了約五年,1993年決定離開成為獨立媒體工作者。當時他跟《財訊》爭取一個台灣檔案的專欄,他便自1993年起,連續12年在專欄發佈和傳遞豐富的環境紀錄圖像和報導。柯師傅以感謝的語氣說著,「一個以政治、財經為主的雜誌,願意支持一個自由攝影工作者和撰稿者,以環境議題為主題,相當不容易;我也因為它的支持,累積了很多資料。」這段期間,柯師傅為台灣累積了二十幾萬張環境紀錄圖像、四百多篇專題深入報導,以及約二十萬字有關台灣田野調查文字檔案。
1998年,公共電視邀請柯金源進入新聞部,兩個月後,公視「我們的島」正式上線。從1998年11月開始到現在,柯金源在公視環境新聞節目待了18年,累積約八百多集的節目,以及豐富的影像資料,成為台灣重要的環境紀錄資產。到了2002年,他也在公視「紀錄觀點」節目的製作人支持下,開始用長篇幅的內容報導台灣環境的變遷,並跟「我們的島」雙線合作,讓他採訪的內容可以用即時新聞、新聞專題、紀錄片等多元的方式呈現。
促進社會溝通 守護核心價值
長期對社會的觀察和記錄,報導的態度也有所轉變。柯師傅說,早期他對政府的態度是監督、批判。後來他發現,如果要真的解決問題,應該是讓公民意識真正覺醒,並促成積極參與。
致詞結束前,柯金源為大家播放一段一分多鐘的影片,影片鏡頭貼近一大群流動的魚兒,同時伴隨著聲量巨大的魚類叫聲,就如同把觀眾放進海下空間,活生生的景色在眼前游動著。柯師傅說,這則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一分多鐘,但卻是累積了二十幾年的經驗,花了很多時間等待才能獲得。他希望能把故事詮釋的方式還給閱聽人,讓各位除了眼睛看、耳朵聽之外,用心去思考自身跟這塊環境的連結。
柯師傅說,早期他多用批判嚴厲的角度,甚至把憤怒埋進作品裡面。但後來他認為,促成整個社會的溝通跟資訊的正確傳遞,才是最主要的目的。除此之外,他也不斷強調,維護環境正義、為環境發聲、守護弱勢者的權益是他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其實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主要還是放在環境跟弱勢者身上,想把看到的跟外界傳遞,想要促成一個可以溝通的機制,讓大家理解。」柯師傅誠懇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