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成立植劇場,預計拍攝八部電視劇,由王小棣、蔡明亮、瞿友寧等八人主導,內容涵蓋愛情、驚悚、靈異及原著改編等,每部劇本精煉在七集以內,試圖藉此翻轉台灣電視劇歹戲拖棚、不斷再製同樣內容的處境。首部拍攝完成的《戀愛沙塵暴》由溫郁芳、張可欣編劇,王小棣與溫郁芳於10月1日在華文朗讀節中,以「植劇場──為台灣影視扎下希望的種子」為題,與觀眾共同分享他們的理念。

 

  王小棣以閱讀一段劇本內容開場,溫厚的嗓音讀出《戀愛沙塵暴》中的媽媽,抱著孩子們替她慶祝48歲生日的期待,卻在進家門後面對空無一人黑暗房屋的黯淡。「這部劇本寫出作為一個人,對情感中溫暖的渴望。也用媽媽這個角色帶出社會的真實女性。」王小棣分享她在劇本中所看見的細膩,面對這部劇本,她的眼中帶著溫柔。


 
  王小棣的導演之路,也觸及許多原著改編劇本;論及小說改編的過程,王小棣解釋,文本需要被重新解讀與詮釋,而導演在拿捏時,除了去揣摩作品背後的深層意象,更需要考量到文字轉換成影像的差異性,並在編排上做轉型。例如王小棣翻拍侯文詠的《大醫院小醫師》,她選擇將所有連貫的篇章結構打散,轉以20集呈現醫院中各個科別所遇到的不同事件;並在編排上改變時間軸的敘述模式,轉而從心臟外科作為故事的開始,由外在角度窺看醫生養成的過程,慢慢向內挖掘至面對生死的議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閱讀時光》中,由七位導演改編十位作家的文學作品,不同作家對於自己的作品有各自的堅持及想法,拍攝後導演們更必須面對作家的檢視。王小棣分享:「我們的經驗可能不是很多,但是真的喜歡讀小說,因此只有心裡戰戰兢兢希望能把它做好。」


 
  問及創作靈感來源,溫郁芳表示,它來自生活、平常互動的人、新聞、閱讀等,同時旅行也是幫助她沉澱與思考的方式。王小棣則認為,創作的來源,並不只是一個靈感,更是源於生活中的感觸及壓抑、是認真生活過的痕跡。王小棣舉例:她小時候因為窮困,打破碗飯總是會被爸媽罵浪費,但當某一次她打翻了湯,第一個被關心的反而是自己是否燙傷時,她感覺到心裡被安慰、撫平,在那一刻情感與事件產生了連結;王小棣強調,想法與生活的「連結」,才是創作靈感的來源。


 
  王小棣長期致力於影像創作,卻看盡了台灣惡劣的電視圈生態,每當告訴其他人,她所從事的事業時,接收到的不是尊敬反而是憐憫的眼神。她因此不斷反問自己:「只能這樣了嗎?」,並下定決心創立植劇場。在拍戲的同時,植劇場也致力於培育一批素人演員,透過不斷上表演課,讓演員在一次次的摸索中更認識自己。王小棣認為,每一堂表演課都像是心靈瑜珈課,讓演員在不斷與自己的對話中,對生命產生質疑,進而悟出對不同角色身分的領悟。她期許著,這群人能夠一步一步走得踏實、快樂,並且健康地在演藝圈中茁壯。


 
  「我們的工作比政治人物還重要。」王小棣說,影像是連結與疏通養分的管道。台灣長期傳輸缺乏營養的電視劇,更讓王小棣以「拍好看的戲」為植劇場的核心目標,她認為這是孵育優質節目的好地方,不只是植劇場,觀眾也會在過程中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