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書裡,你寫到誰該為這「失落年代」負責?


 
  我認為這裡至少有三個「失落年代」。第一無疑是那些在縮編及裁員失去他們工作及專業的人。第二,我認為是那些老一輩的新聞記者。這裡的文化及工作量的改變太劇烈報社裁員,但是仍舊希望生產與原先相同的量。另外,加入科技層面的考量:「我想要你們協助拍攝影片或者照片,更甚發佈於網路上。」 從社交媒體的觀點:「你每天要確保獲得推特被推廣的次數,還有網誌被閱讀的次數。」這些文化劇烈改變,確實讓老一代的感到失落。


 
  再來是剛進入產業的年輕一代,那些還不太了解未來方向或是報社文化的人;他們試著了解。他們來自不同的觀點。他們可以處理多元媒體及社交媒體部分,但是他們報導的品質仍不及報導該有的質量及深度;是不是他們只為了獲得更多的點擊量驅使,而不關心透過二次,三次或者四次的訪談來使報導內容更完善?我並不確定。而且我並不了解這個年代當我訪談那些老一代的人並沒有給予我太多的關於這個世代的人的方向,因為老一代的只是太忙碌而無法給予他們有關報導品質的建議及說明關於先前已經建立起來的專案內容。


 
  所以這裡有好幾個不同的世代在努力找到他們的方向,而這是很有挑戰性的。而這裡當然也有世代的代溝。三十五到四十五歲間的新聞記者正在離開他們的專業特別是女性。誠實的說,這個世代代溝必然是關於新聞編輯室該改變的樣子,以及新聞本身改變的樣子。


 
在你的書中有一章節說到關於女性新聞記者特別被新聞編輯室改變影響。當你訪談新聞編輯室的女性時,有什麼特別令人有印象的?

 
  從研究結果上的數字來看已經令人很意外在我2014年的調查中,有來自一百四十二間報社的一千六百八十六位的女性記者回覆,她們均表示他們對於這個產業在未來五年沒有期待或是不確定是否有未來。四分之三的女性新聞記者都在其產業尋找其他長期的職業規劃或是尋求家庭的協助,又或者期待其他可以離開新聞編輯室的機會。


 
  這將會對新聞界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新聞討論的會議中,我們需要有各種不同的聲音,「等一下,這個議題如何?那這個議題又如何?」這代表了不同的想法。對於少數群體來說也是如此。老實說,我們需要多樣性,但不幸的是,在現在小小的新聞編輯室,未來將演變成只剩下少數的聲音。


 
  所以這對於每個新聞編輯室來說是很困難的局面,如何招聘足夠的多元性需要有女性進入管理職缺進行社論的決策和對於新聞本身及其結果有絕對的影響力。


 
在這些裁員的新聞編輯室裡,你發現了什麼?而關於新聞記者產出的質量是否有影響?


 
  我也在我的書中說到,我不對品質下定義。我讓這些新聞記者談論他們自己的品質。我認為這是更重要的。因為當新聞記者說出:「你看!我們不在做得像以前那樣好」,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個警示。因為當他們這樣說,就一定是真的。


 
  不幸的,我相信我們現在就在這樣的情況。當你將新聞者放在一個沒有足夠人力支持產出的新聞編輯室,而希望他們交出與以前同等品質的產出。最近我與一位出版商談話,他說到:「嗯,在新聞編輯室裡的人數數量不必須等同於好的品質。」我說:「你知道,我不是要跟你爭辯這個。然而,有很多人告訴我不同的觀點。」你不能期待你裁員或是縮編之後,仍然有相同數量的產出,並且這還伴隨了關於應用科技的額外責任。不幸的是,有上千位新聞記者告訴這會影響報導的品質。

 
在裁員之後,是否
有任何管理方法可以使運作更有效率,讓這過渡期縮減?例如,只專注網路的新聞編輯室,避免這些低迷的氛圍及低下的品質?


 
  我在書中的建議是取自於那些運作良好的新聞編輯室及其他新聞記者告訴我的建議。我想其中之一最大的錯誤是讓地方報社在未考慮資源及編輯室裡可以運用來做新聞產出的人力情況下繼續運作。這是指「好,我們必須刊登新聞至部落格因為我們需要部落格,我們需要與我們的讀者連結。」 而非考慮「好,為什麼我們要使用部落格?」


 
  我已經與很多新聞記者談過,他們都說:「你知道,他們希望有一個新的契機並且告訴我們為什麼這樣做。我會做,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如果只是追尋一味一直追求新興科技或是新的點子,而非試圖架構一個真實的計劃案像是,「我們將會這樣做,這是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而這裡有關於我們所做的事情的預期品質及經濟效應。」而這將會是一個惡性循環又無止無盡的過程。

 
  當然和那些較成功,且也在新聞編輯室裡工作的人談話,你會發現他們努力工作,並且有較高的工作滿意的和較低的倦怠感,相對的是他們有計劃;他們說到:「你知道嗎,我們在我們所做的事情有被真正的評估。」


 
  人力資源是任何產業最重要且難能可貴的。如果你只是想磨損他們,到最後你將連最基本的人力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