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 Reinardy於十年多前開始研究新聞編輯室的氛圍,他說,他試著調查針對此職業調查工作滿意度及倦怠情況。但是,他不知道這個產業已經進入十分動盪且飽受創傷的時期,這會消耗國家內新聞記者的水準且強制報紙對於他們的所需完成的任務進行重新評估。
在Reinardy發表的新書《新聞記者的失落年代:美國新聞編輯室裡不做的事情》,堪薩斯大學新聞學教授評估過近十年在此產業界所造成的破壞。在訪問來自小型、中型和大型報社裡工作的上百位新聞記者,並調查上千位的新聞記者後,Reinardy針對工作滿意度、充滿不確定的新聞故事、焦慮及倦怠情況進行資料蒐集。報社成千上萬的裁員及公司併購的情況,這個產業的商業模型仍舊未穩固,所以被稱之為新聞記者的「失落年代」-這失落年代裡包含了這些自願或是被迫離開的專業人士, 或是那些收起在小小新聞編輯室的倦怠而試著在他們的專業上開啟新道路的人。
Reinardy告訴哥倫比亞新聞評論雜誌(CJR,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有關於他上週的發現以及他對於新聞報紙管理必須對這些狀態進行回應的觀點。以下的記錄被編輯過以符合新聞文章的長度及必要的清晰度。
你調查並訪問新聞記者有關於新聞編輯室氛圍問題,他們告訴你什麼?
2014是我的休假年,我將時間用在訪問新聞編輯室。我必須說進入到這些新聞編輯室讓我很有啟發。
我不太使用啟發這個字,但是我會說這是一個組織低迷的情況。在這些新聞編輯室裡失去很多東西,不光只是新聞記者失去工作,失去職業,甚至部分的人真的失去自我認同感。
我看見許多新聞記者崩潰並哭泣,因為對於發生在他們所愛的專業上的事情感到很絕望,這真的很令人不安。
我不會說我對於這個氛圍有準確的統計分析數據,但是當你走入這些新聞編輯室,並且開始與這些花了二十年,或者二十五年,又或者三十年在這專業上的人談話,這些真的訴說了他們對於在他們摯愛的產業上所發生的事情有多麼絕望。
在你訪談中所挖掘出的這些故事中,是否有特別引人注意或是特別讓你震驚的內容?
我與一位在中型報社工作的先生面談,他基本上被裁員兩次也就是說他的工作被砍掉兩次但他仍舊存活下來了。
當他開始描述他的經驗「我就像是一個行屍走肉的人,走在死亡的道路上。」這是一個工會的報紙,並且這裡有一些這類公司慣用的規則「先來後到的原則,新人永遠是被裁員的第一選擇。」所以當他們公司開始縮編,他是後到那五位新職員之一;在第一次縮編的時候,他失去了他的工作,但因為有人主動離職,所以他又再度獲得他的工作。在第二次縮編的時機,他幾乎要丟了他的工作,但是有一位老先生提出他願意接受公司的縮編離職,所以他又得以保住他的工作。
然後我們談到:「你的未來是什麼?我的意思是,你仍舊在這裡工作,但是你的未來是什麼?」
他回答:「是的,但是我可能再也不會接受另一個報社的工作,而且我不知道我還能在現在這份工作上工作多久。」雖然他很清楚他不在那後來的裁員名單上。
另外,我面談一位在大型報社工作的小姐。從大學畢業後,她就得到這份她所喜愛的工作。她負責編審及設計,在報社不斷縮編的情況下,她仍然好好的完成她的工作。但是,她的倦怠感提高和她的自我認同感已經逐漸消磨殆盡。她說:「你知道,我長期有偏頭痛的情況,我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她說她對於這些改變及新聞編輯室裡很多規則改變的情況感到壓力,「這再也不是我原先喜愛的那份工作了。」 然而,仍然有更多的裁員情況發生,而她決定去找她的老闆,她的老闆說:「我不認為你會被裁掉,我認為你很好。」但是,這也代表有她有潛在的風險必須去做夜班而非現在日班的工作,但她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
當她離開報社,她的健康狀況立即改善,偏頭痛也沒有了。現在她在為學校從事媒體公關的工作,並且她喜愛這份工作。她說:「我想念報社,也想念在那裡的工作。但是我知道那再也不會是我的人生。」所以這些事情真的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