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林泰州於10月26日受邀至政大「傳播敘事X咖啡時光」演講。長期置身於台灣空氣汙染最嚴重的中部地區,林泰州第一線面對化學工業導致環境及人體危害的議題,他選擇拿起攝影機對抗,透過一連串的影像,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地方所面臨的危機以及PM2.5的空汙情形,也分享他在「脫口罩!找藍天」的影像計畫中的紀錄畫面。
「脫口罩!找藍天」的影像行動計畫中,由十七組導演組成了「PM2.5影像行動小組」,共拍攝二十部短片,影像類型涵蓋紀錄片、動畫、實驗影像等,期望透過影像行動關注環境議題,也讓更多民眾了解台灣面臨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
主持人郭力昕於開場時,介紹林泰州及其作品。圖/陳芳珂攝
「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政治問題,不論台灣或全球,環境問題其實是一個真的政治問題。」主持人郭力昕也犀利指出問題核心,他認為比起政治人物所提出的政見、時常喊的口號,環境議題其實才是每個人每天必須面對、怎麼樣也逃不掉的事。
林泰州在演講前,播放《台北起霧了?》短片,畫面拍攝台北城霧濛濛的景物,畫外之音是一對女大學生,看著空氣汙染嚴重的台北,開心地以為是浪漫的霧中景色。這部短片當頭棒喝打在我們身上,提醒著一般民眾有多不了解空氣汙染,即使身處在危險的環境當中,也渾然不覺。
林泰州指出空氣汙染的嚴重性。圖/陳芳珂攝
「這不是只有中南台灣才會面對的問題。」林泰州在投影幕上打出北部地區的空拍畫面,並分析台灣各地區空氣汙染的指標,其實整個島嶼都籠罩在環境污染之中。「燃燒就會產生PM2.5,所以像是燒烤、燒稻草,或車輛排放廢氣等,也都會在空氣中產生微粒懸浮物。」
林泰州的肺部已經有一粒腫瘤,空氣紫爆的時候他都會戴上防毒面具,家裡甚至買了兩台空氣清淨機,「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卑微?」他的語氣裡帶著深深的無奈。對林泰州而言,這不只是讓議題被看見,更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抵抗。
許多處在高危險區、彰化一代的許多居民,甚至根本不清楚工業區實際帶來環境危害的嚴重程度,因此林泰州盼望透過短片喚醒人民的自覺,號召更多人走上街頭,讓底層社會不公義的事情能夠被上層政府重視。
《我的身體就是空汙監測站》是林泰州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整部片由六輕汙染受害者許立儀在抗議現場的言論貫串,片中拍攝工業區林立的煙囪,透過多種變質的色調及翻轉的影像,呈現出受汙染的環境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的樣貌。林泰州解釋:「煙囪就像男性的陽具,具有侵略性,顛倒的煙囪則帶著負面的意涵。」
傳播敘事課學生專心聽講。圖/陳芳珂攝
學生在看完這寫短片後,認為林泰州的呈現手法失去了紀錄片的寫實性,而是用浪漫的藝術性方式去構築畫面。林泰州則回應:「應該不是浪漫化的手法,而是抗爭性的手法,而且是悲情式抗爭性的手法。」他希望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裡,就能讓觀眾感受其中的憤怒與悲傷,因此在手法上,他透過迥異於一般紀錄片的形式表達,但所要傳達的情緒和內容反而因此更被精準的濃縮在影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