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的影像投影在舞台的牆面上,鋼琴聲輕輕流瀉而出,詩人任明信幽幽轉上台,嘴裡吟誦著他的作品〈夢中婚禮〉。華文朗讀節於10月1日,以「詩人縱貫線」為主題,邀請任明信及徐珮芬朗讀他們的詩作。分享會中,以類似舞台劇的方式呈現,觀眾聆聽詩人的一字一句,感受寂寞與悲傷在空氣中流轉、共振。
任明信在華文朗讀節中讀詩。圖/陳芳珂攝
任明信甫讀畢,觀眾仍沉浸在陰鬱的氣氛當中,他徐徐地說:「我喜歡在發表會時,沒有人說話時候的空白;喜歡沒有話時候沉默的尷尬。」他認為,尷尬的空白中,隱藏著事情蠢蠢欲動之感,在那短暫空白的狀態裡,他醞釀、等待事情發生。
任明信在悲傷時寫詩,詩句中亦帶著濃濁的憂鬱,「但寫詩並不會比較不悲傷,而是比較能夠面對悲傷。」他認為,快樂並不是可以透過不斷書寫而被找到的東西,而是在追尋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東西。轉身面對朋友的悲傷時,任明信則選擇說笑話給朋友聽。
彷彿隔絕在世界之外,任明信本人、連同他的詩,浸泡在他獨自劃開的悲傷之海中。即便是在分享笑話給觀眾的同時,任明信的語氣依舊不急不緩、沒有過多的表情;當觀眾捧場大笑時,他像個局外人般,淡然地看著這一切發生,並不參與其中。
當鋼琴再度響起,任明信讀著〈合葬〉:「覆蓋你的名字/像手覆蓋手/我們的力氣太小/故事太輕/世界什麼都不會留下/除了愛/我都明白」。徐珮芬交錯著唸起〈國王遊戲〉:「那不是黑夜不是失敗不是眼淚不是雨/那是你/我們的孤獨跟寂寞/終究不曾踏進去彼此的房間裡面」,兩人相遇、擦身,任明信離去。獨留徐珮芬蜷縮在舞台中間,繼續讀著〈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與〈下輩子〉。
徐珮芬在華文朗讀節中分享詩作。圖/陳芳珂攝
徐珮芬說:「其實今天我要唸的這些作品,只有一個人我想讓他聽見,可是那個人不在這裡。」而生活中的悲傷,往往源自於此。徐珮芬剖析自己──她的生活被挖出了一個黑洞,她幾乎就要捲入其中;所有的悲傷就像刀子一般,銳利而緩慢地刨在心口上,折磨式的挖出一個大洞。如同她的新書《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所述,徐珮芬形容她的生活,就像站在黑洞邊緣,看著洞底無止無盡的黑暗。
徐珮芬將這場表演想像成一次深夜電台,她分享著她的恐懼與悲傷,也渴望藏身在底下模糊不清的臉龐,能夠與她共享相同的心情。有位觀眾分享:「我是天生的黑暗者。」帶著憂鬱、焦慮與恐懼症過活,必須吃克憂果才有辦法維持工作的活力,她說:「我的快樂充滿著藥的味道。」透過簡單的交流,她們彼此在對方的心上挖了更深的洞,卻也可能在這之中被撫慰、療癒。
表演最後,任明信再次走出舞台,讀著〈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徐珮芬也唸了最後一首詩〈被雨困住的一生〉送給觀眾。兩人在鋼琴鍵輕輕地敲擊下,悄悄退出舞台,留下孤寂與憂傷給觀眾細細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