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報紙數位化的崛起
成立於1932年,支持反對英國殖民的印度的帝國主義,《The Indian Express》透過有效的、證實過後的新聞故事建立其聲望。Express集團因此得到年度Ramnath Goenka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的獎項,這個獎項是以1936年第一位引入報紙的商人之名命名,現由他的後代控管這個獎項。(Scroll成為第一個只有數位化發表文章的公司。透過其報導Supriya Sharma一系列橫越印度的火車旅行到2014年國會大選的系列故事,得到Goenka最佳政府政治報導的獎項。)The Express於更早以前即在數位化產品市場立足,但是僅在這幾年,在Ramnath的曾孫子Anant Goeoka的管理下,積極追求其數位化戰略。他的報紙印刷品的週轉率,遠遠落後他的競爭對手,像是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和印度教時報(the Hindustan Times),但是Express卻被網路具影響力的名人廣泛閱讀,及他的網站閱覽率比起其他印刷品上的競爭對手,有更卓越的成長。-Sandip Roy
按照他們的公司規模大小,像The Wire的Varadarajan和Scroll的Fernandes這樣的編輯經常做出這樣的爭論:「這無關於多少讀者觀眾我們能接觸到,但是關乎於什麼樣的讀者觀眾是我們的目標。」與成為印度的上層企業更有關連性的是誰讀取了他們的新聞或是誰轉發了他們的新聞?這種精英遊戲能否在印度獲利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Scroll是在高階本土廣告上進行賭博,而The Wire是由富有的贊助夥伴資助的非營利模式;在這有很多不確定和需要等待下一步發展的路上,當前現實並沒有可以保證公司生存的定式食譜,開始創立一個有線出版品要比印製印刷品或是製作電視節目更容易,但它也可能更容易沒落。
公司規模也常常容易被聳立在崇高的理想的名義之中,但它是資助者參考的一個關鍵因素。數位時代的繁榮,伴隨著參與這新創冒險投資人的增多,一種新的融資模式的期待產生,但是投資在媒體的資金很少,甚至不及其需求。他們明確的偏好是對消費者友好的企業,且可以快速擴張規模的企業。 Kalaari資金,一個六億五千萬美元的早期設立基金,已經把基金的種子犁在ScoopWhoop(印度類似BuzzFeed的媒體)、POPxo(一個針對的年輕女性的媒體)和YourStory(針對創業家的新聞內容平台)。被新聞驅始的新創公司,如The Wire 和Scroll已經被具有社會影響力資助者,例如Omidyar Network和獨立及公共精神媒體基金會(Independent and Public Spirited Media Foundation),也被稱為IPS媒體基金會所資助。然而,這些資助實際給出的數額往往要小得多;典型的IPS媒體基金會給媒體新創公司的資助款是十五萬到二十萬美元;其中最大的受資助者是The Wire,在三年內獲得了兩百五十萬美元。相比之下,ScoopWhoop在其最新一輪融資中募集了四百萬美元,而在2014年則為一百五十萬美元。與這些數字相反的是,新聞整合手機應用軟體Dailyhunt的下載量超過了一億兩千萬次,並募集了六千兩百萬美元。
每個人都關心媒體普及率,甚至具有社會影響力資助者,如Omidyar和IPS媒體基金會。 Omidyar Network Investment的合夥人C.V. Madhukar表示「即使公司沒有規模,它也可以有影響力。」但他也表示這必須「非常在地化」,但是這樣並不會吸引像他這樣的資助者;他認為目標讀者觀眾的增長和覆蓋普及率是重要的指標,因為他們展示了「對於真正的讀者觀眾的需求來應答」的能力。
數位媒介已經允許好的人才能在印度創造非常好的新聞,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讀者觀眾,或者能與公司所創建的有線媒體的增長率相比的能力,那麼這樣的數位媒介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舉例來說,被辭退的Outlook編輯的故事,幾乎所有獨立新聞網站都努力的將這新聞故事普及,但在大型媒體渠道卻很少被公開;這個故事在幾天內會失去關注,幾乎沒有影響力。有時,公司的規模大小很重要。在印度,甚至可能需要有能掃除政府自我審查機制的能力的諷刺。
當2015年下半年,華盛頓郵報的發布達到了一個全新的網絡流量新高峰時,管理階層承認了這收到透過合併使用新聞內容及其工具的大幅改變的所造成的影響,包括那些看似比起華盛頓郵報本身品牌便宜的收費。受到Digiday的改造,華盛頓郵報的總裁暨總經理Steve Hills回答說:「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你需要有影響力或是有趣嗎?這兩個問題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重疊部分。但是首先,你必須有一個龐大的讀者觀眾量,你才有接下來的選擇權。
印度新聞的未來,在於能夠找出如何建立和維持這些讀者觀眾的方法。我對於像Fernandes這類的編輯可能不承認,「這些可以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不是在做新聞。」
千禧年世代的新聞,至千禧年世代的新聞,和為了千禧年世代的新聞
我走進ScoopWhoop辦公室裡,跨過一隻睡著的狗,接著即立即被一群混亂充斥不同人種的群體所包圍,包含了各色的房間,角落和一個像「農舍」般漫長的走廊,一個印度德里式的大型洋房,有著寬敞的空間,牆上拼貼風格的壁畫包含了各位名人像是Kim Kardashian,另外還有彈跳床,足球桌遊和野餐桌,這個地方感覺像是一個矽谷創業公司和印度學院宿舍的交會點;接著,終於有人帶我去了一個會議室,在那裡我遇到了ScoopWhoop的創辦人兼其執行長Sattvik Mishra,一個有鬍子的,柔軟音調的的28歲的年輕人,輕鬆地談論著保證其公司成功的理由。
自從ScoopWhoop從2014年1月開始,網站的讀者觀眾已經增長到驚人的比例。 ScoopWhoop.com,連同其姐妹網站,Vagabomb和GazabPost,每月獲得三千萬的獨立觀眾量;當衡量其在Instagram、臉書和Snapchat等社交平台上的流量時,他們的每月總觀看次數可以達到兩億兩千五百萬人次;這令人印象深刻的現象,是由月光下的一群大學的老朋友們,為了打發他們在廣告公司的辦公桌前無聊的工作而想出來的點子。Mishra回憶說:「我很害怕我的老闆會發現這是我在業餘時間做的。」這是直到他們的故事開始成長,他的老闆鼓勵他們退出公司和建立自己的事業。
ScoopWhoop開始毫不掩飾地模仿BuzzFeed,套用印度主題的列表和其他具傳播傳染性的內容,但自從它進入更廣泛新聞內容,創建一個獨立的十七位成員組成的團隊,由更多經驗豐富的(年齡三十出頭)記者,來報導頂尖的新聞故事,雖然並不一定是採用與The Wire或Scroll相同的語調或官方方式來撰寫的報導。
———-
作者:Lakshmi Chaudhry
編譯:孔詩年
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special_report/india_digital_revolution_startups_scoopwhoop_wire_time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