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四)
 
六、無法預期的後果
 
1.人工智慧和演算法的交戰

 
  Google 執行長Sundar Pichai認為我們正進入一個充滿人工智慧的世界。正因為科技的普遍,互動也變得自然和直覺的。未來可看到更多應用在新聞業、無人駕駛汽車,和醫療衛生研究上。
 
  微軟去年和推特合作推出的聊天機器人Tay,預料可和年輕世代進行對談並產生更多的互動,但甫推出便出現許多攻擊性和種族歧視的訊息,像是「希特勒是對的」,和「小布希總統是911事件主謀」等。演算法是如此的複雜,足以操縱股票市場和貨幣,卻無人能完全理解;民宿網站AIRBNB正被調查是否有哄抬特定地區房價的嫌疑;提供共乘服務的UBER和LYFT,則傳出因歧視黑人而拒載或繞遠路的問題。人工智慧不是沒缺點,只希望能更符合「人性」的需求。電腦挑選我們的新聞,建議我們吃什麼,該去哪旅行,未來也將更關注演算法的問責,和人工智慧在新聞業的運用。
 
2.寫稿機器人
 
  若談到不可預測性,我們很難不聯想到記者未來在新聞業的處境。新科技對記者和媒體組織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我們可從以下幾點看出:
 
  機器人新聞將更廣泛使用在擴張新聞版面上。美聯社能在短時間內生產出簡單的財經新聞,就像是記者所撰寫的一樣,未來還打算跨足體育賽事,用於報導美國職棒小聯盟的賽事;英國的BBC已重新啟動其日語服務,進行半自動翻譯以及合成語音的影像服務。
 
  巴拿馬文件揭露了政治和金融的醜聞,這體現了大數據的價值。華盛頓郵報的David Fahrenthold使用Google和Trip Advisor圖片搜索功能,以及一個有關Twitter追隨者的網絡,揭露了川普慈善捐贈的背後的真相。這些技術的發展替人們監督權貴,但未來還需要更多的資訊專家和經驗豐富的駭客,來共同進行新聞編輯的工作。
 
  資訊和新平台的爆炸使記者更難跟上新聞的發展,正在開發新的系統將有助於解決這方面的問題。SamDesk和Dataminr開始投資在新聞編輯上,以便管理社交網路中的突發新聞,這些系統能基於網絡分析和內容傳播速度提供警示。智慧機器人也將整合到Slack系統中,以提醒許多記者關於動態故事的新發展。當然,人工智慧可以幫助記者,但也讓內容農場打擊了新聞業,讓假新聞的問題更嚴重。
 
3.網路戰爭和個人安全
 
  恐怖主義所帶來的威脅,加上我們對科技的依賴,使我們對網路攻擊和資訊戰爭未來更難預測。最近俄羅斯外交官被美國驅逐出境,突顯了政府機構和其他不安因素提高網路攻擊的程度。德國總理Merkel 和德國情治單位指責俄羅斯進行一系列網路間諜的破壞性攻擊,目的就是干擾今年的總統選舉。未來一年,仍需提防對政府或主要金融機構的網路攻擊。
 
4.加密系統
 
  通訊的加密是可預期的。尤其在川普政府的主導下,科技公司可能被迫根據執法機構的要求放棄個人資料的保護。數百名大型科技公司雇員,已承諾不會與任何試圖編輯資料庫的公司合作,不讓有關種族、宗教或民族血統的個人資料外泄。 許多人士還擔心,政府機構可以從社交媒體和其他公共來源收集資訊,以提供給川普建議的穆斯林登記處。近年來加密通信軟體的普及,也有助於記者在惡劣環境下進行採訪工作。
  
  Snowden推薦的加密通信軟體Signal,在川普當選後,下載量大幅上升;中東世界的Telegram,其私密聊天功能已被ISIS用來溝通和傳佈內部刊物。另一個生力軍則是Wire,由Skype創始人Janus Friis贊助的應用程式,聲稱擁有最全面的文字、圖片和影音的加密系統,還能與特定聯絡人分享所在位置。
 
七、另外還包括…
 
更輕便的螢幕,折疊手機,容量更大的電池
 
  在手機製造商的考量上,OLED屏幕能幫助手機看起來更輕薄,如果虛擬實境的發展成熟,頭戴裝置又得靠智慧型手機驅動,那麼螢幕解析度的要求只會更高,未來曲面螢幕或折疊式螢幕也可能使用OLED技術。我們也會看到容量更大的鋰電池問世,但沒人會希望三星「爆炸手機」事件再發生。蘋果iPhone推出也10週年了,我們預期將會搭載曲面OLED螢幕、雙鏡頭與3D影像功能。
 
更快的通訊網路

 
  5G的通信服務目前仍有一段路要走,但第一次商業測試正在進行中。 Verizon的早期實驗顯示,速度比目前的4G網路快30到50倍,已足以在幾秒鐘內下載一部高畫質影片。日本也希望趕在2020年夏季奧運前,5G網路能快速到位。儘管我們對未來能使用的頻寬仍不清楚,但5G網路預估能帶動其他服務的應用,像是無人駕駛車或物聯網。
 
衣服成為智慧型平台

 
  穿戴式技術的發展比許多人預期的要慢,但Google正思索著將電子科技融入紡織衣物的可能,試圖將人們的衣物轉變成一個智能互動平台。Google在2017年將與Levi’s合作,進行互動服裝的設計。其它還有AIQ的智能手套,由不銹鋼纖維製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導電性;Heacket熱能夾克,被認為世界上最熱的夾克,由加熱面板驅動。
 
生物識別、密碼的終結和縮短購物流程

 
  生物識別技術的使用,除了智慧型手機的指紋辨識外,現在也應用在Mac的Touch ID、個人電腦的臉部識別,和3D相機成像上。今後,我們登入任何網站或應用程式時,只需查看螢幕,而不需再輸入任密碼。這些技術的發明未來也將讓購物變得更方便。Amazon Go利用電腦視覺傳感器,自動檢測商品何時被取走或返回到貨架,並在虛擬購物車追蹤動向。當完成購物時,我們只需離開商店,款項將自動從我們的Amazon帳戶扣除。
  
  Amazon Go目前仍在測試階段中,預計2017年初向大眾開放。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digitalnewsreport.org/publications/2017/journalism-media-technology-prediction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