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上集請點此處連結)
其實,新聞媒體不論新舊或型態,永遠在追求「真實」,乃是基本理念;一旦別有企圖用心,或造假或刻意攻訐等等,都會遭到社會譴責或制裁(退報、拒絕收視閱聽、或拒其加入社群網路等)。像台灣的主流媒體亂象,多年來一直為社會詬病,但經社會、學界、民間媒體改革團體不斷鞭策改進,雖不夠理想,然萬丈高樓平地起,正如台灣民主先賢的犧牲奮鬥,換來今天民主化成果斐然,正是最好的寫照。
如果觀察美國著名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對台灣新聞自由的評價,雖有高低起落,但大致肯定的態度。像「2017年世界各國自由度」報告,台灣自由程度10年來首次躍升至「最自由」等級,總得分91分,還超越美國2分。針對「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兩大項評比,台灣都得到「最自由」1的評價,其中公民自由程度,從過去2進步到1,包含媒體對2016年總統大選報導,以及台灣近年展現出,高度的媒體獨立性和學術自由度。足見只要持續改進亂象,當是功不唐捐。
至於現在的「假新聞」(fake news),應是去年美國大選下的產物;此與過去所言主流媒體的「錯假(烏龍)新聞」,稍有不同,乃在增加了社群網路的「傳聞」、「謠言」、「偽造」等問題,而台灣的官方亦對此研擬一套防制「假新聞」方法,基本上就是多元資訊並陳,以及官方快速回應以正視聽。於是,亦產生所謂「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引發外界對政府要干預新聞自由的質疑。
網路專家、政委唐鳳不久前在接受《新頭殼》提問時指出,假消息激發大眾的憤慨情緒,因此能快速傳播。至於如何對付這種現象,須從三個角度切入,一是透過軟體辨識假消息;二是政府保持開放,讓民眾可以直接觀察。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同溫層」,因為同溫層會使得真相無法穿透族群。
換言之,「同溫層」的社群乃有「物以類聚」現象,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嗜好、政治光譜意識形態等接近,因為屬不同網路社群型態,不像報紙、電視等媒體看得見。
像全球用戶逾十八億的社群網站龍頭「臉書」,即是其中佼佼者。為了阻止「假新聞」流竄,現正開始測試的新功能,一是讓用戶更易於檢舉假新聞,只要點擊文章右上方的按鍵即可通報;二是經回報的新聞,將由闢謠網站「Snopes」、美國廣播公司(ABC)及美聯社(AP)等第三方合作機構負責鑑定新聞真偽;一旦確認該則新聞造假,即會顯示「爭議」標籤警示,並附上相關連結,向用戶說明原因,並會挪後爭議內容出現的順序,而愈少被分享的內容,則排序也將愈後面。
同時,當用戶要分享具爭議性的文章時,臉書也會自動跳出警告訊息,已被標註的文章,將無法再利用廣告服務擴大傳播範圍;而部分業者亦會偽裝成知名的新聞組織,以張貼假新聞來誘導用戶前往其網站,並藉由龐大的廣告率來獲取利益。對此,臉書也表示會予以嚴格取締,將消除不肖業者假冒網域的能力,減少這類情形的發生。在在值得借鏡。
美國華府「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有高達64%的美國成年人相信,「假新聞」是近年多起事件混淆讀者視聽的罪魁禍首!此外,雖然有39%的民眾「非常自信」能夠辨別假新聞,「有些自信」的人也佔45%,但也有四分之一的民眾表示,他們曾分享過假新聞,其中更有16%事後才知情所分享的新聞造假,足見「假新聞」的「魚目混珠」,令人唾棄。
是以,不論是台灣司法改革的國是會議,或是防制主流媒體和社群網路的「假新聞」等等,最好是採「導大於禁」的做法,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的辦法最好,儘量避免政府或司法的介入,讓台灣的新聞或言論自由,再讓國際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