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浪潮下 紙媒的工作轉變(上)/郭馨棻
 


編按:做為台灣有數的新聞獎,每屆受邀擔任卓新新聞獎的評審,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討論,選出當年各個獎項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僅是鼓勵這類作品在內容中傳達的新聞精神,同時也是將新聞獎的榮耀頒給為了跑出這條新聞、製作出這條新聞的新聞工作者。
 


只是在現今的新聞工作環境中,不論是台灣社會對於記者的價值貶低、不信任感,又或者是數位時代中,記者比起以往需面臨更多的挑戰以及勞動權上的壓榨,都讓記者工作增添許多不為人所道的辛酸;第十五屆的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擔任頒獎者的卓越新聞獎董事林元輝,曾感嘆業界的變化,有時讓身為學院老師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學生。


 
但仍有許多記者在這個圈子中默默地耕耘,不只是每屆獲得卓越新聞獎的得獎者,還有其他每天扛著電腦、揹著相機、揣著錄音筆穿梭在各個新聞現場,將他們的所見所聞透過文字或影像傳達給讀者的記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記者」這個職業,絕對不僅僅是鄉民口中的「妓者」,卓越新聞獎《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將在接下來的期數中,不定期刊出不同路線記者的受訪文章,希望透過這些採訪內容,能讓讀者對於記者工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替數位時代下的記者工作留下一些記錄。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主編 田育志


 



 


受訪記者:黃信璁 


所屬媒體:聯合報 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記者


入行資歷:三年


負責採訪路線: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


經歷:自由時報實習/聯合報消費線記者/聯合報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

 

數位浪潮下 紙媒的工作轉變


 
  黃信璁,現任聯合報新媒體中心數位內容製作記者,大學時期他唸的是台大歷史系,畢業前夕,他思索著歷史系背景所可能投入的工作。當時他總覺得歷史系所探究的學問抽象而宏觀,無法落實至具體的工作執行面上,因而決定考取新聞研究所,希望能夠投入新聞產業,試試看新聞工作。


 
踏入職場前對於新聞媒體的想法


 
  談起踏入職場前對於記者工作的想像,黃信璁笑著說,「可以感受到社會風氣對這個工作的想像大概非正面吧?」總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討論記者的工作倫理或是勞動狀態,例如批判報導的真實性、強調記者工作無法讓人兼顧生活與工作等等。然而這些社會風氣的討論,對他而言不實際地進入新聞業界闖闖看,無法有所感覺,他想親自去瞭解「新聞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新聞媒體隨著社會文化而有巨大改變,在媒體定位上,新聞媒體被認為是第四權,它的存在有助於社會大眾監督政府、發現問題、發表意見,從而作為制衡政府的力量,然而同時新聞媒體也是以商業經營為主的私人企業,如何平衡其中的力量,是媒體長久以來的課題。


 
  而在媒體的工具使用上,隨著網路世界的革命,訊息的流通速度超越以往,各項多元的分析工具、多媒體軟體等,更顛覆著新聞的呈現方式。因此此時的閱聽人行為也更加複雜,無法以過去的框架來認識閱聽人,新聞媒體總是時時刻刻思索著,閱聽人究竟需要什麼資訊?


 
  這使得新聞環境不得不面臨多重的挑戰,有些人或許因此對媒體工作感到卻步,但黃信璁卻認為必須進入業界親自看一看。尤其研究所期間,政大傳播學院當時的院長鍾蔚文有一句重要的話深深地影響著他,鍾蔚文說:「整個媒體環境正在改變,而你們很幸運的,可以參與其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