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結合科技  周東彥在劇場裡寫詩/陳芳珂


 
  曾獲2013年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的周東彥,擅長運用影像在劇場裡嘗試新的可能性。3月10日他在政大藝文中心,以「用影像在劇場寫詩」為題,分享他從大學至今的作品及創作歷程,內容涵蓋了時間、空間與人,周東彥說:「我想聚焦在一些相遇,其實我的很多作品都是不同的機會、相遇串聯而成。」

 

 劇場/影像導演 周東彥


 
  周東彥在現場投放大學時期的影像創作,他靦腆的說:「這些都是被封箱的作品。」當時他大學四年級,在詩人鴻鴻的課堂,鴻鴻發給學生一份當日的報紙作為素材,要他們發展成一個作品。周東彥去拍攝不同人對於報紙內容中的簡單看法,並讓一位女孩在黑板上寫下新聞標題,拼接起訪問得到的簡短答案,完成了他大學時影像創作的第一份作業。周東彥說:「我喜歡在沒有文本和絕對的方式的時候,去找一些方法。」他坦言,當時他對於拍攝和剪接都很陌生,因為不知道怎麼上字幕,所以用寫字的方式替代,卻意外串連起影像的脈絡。


 
  「詩是什麼?」周東彥詢問觀眾,隨後他解釋:「對我來說,詩沒有在告訴我什麼事情,它沒有明確的故事、人物,但是你卻會被撞擊到,好像有一個感覺,一個抽象的感覺,它可以把你包住。」周東彥在北藝大戲劇系中,練習在劇場裡說故事,也在詮釋每一部戲劇時,不斷地挖掘台詞檯面上的意思,以及底層蘊含的更多種涵義。在摸索的過程中,周東彥希望透過影像,來幫助傳遞台詞背後那些帶有詩意的「感覺」。


 
  研究所時,周東彥在影像之外,翻找了各種媒介來詮釋以「鄉愁」為題的作業。他同時在台上播放電視、OP投影機及傳統投影機等,透過畫面的切換、光與影的流動,呈現出他從出生至今的成長,以及社會所面臨的變動,試圖藉此找到自身的定位。


 
  隨著求學階段結束,周東彥出國又返國,他在處理影像上的能力也不斷精進。影像設計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他說:「那其中帶有文學性,也帶有未知。」周東彥在雷光夏的音樂會上,以旋轉的魚缸詮釋虛擬的城市,扣合著雷光夏演唱會的主題:看不見的城市;周東彥透過魚缸的生與死作為故事的軸線,串連起每一首歌。


 
  在驫舞劇場的實驗劇場中,以生命為作品主題,「他們不想要任何表演跟舞蹈有明確的關係,」周東彥解釋,影像和舞者之間沒有明確的連結,卻各自代表著生命的不同軸線,其中影像代表時間,聲音是空間,而舞者是力量。周東彥將影像打在頂棚上,畫面是摻染了顏色的放大瞳孔,「它很緩慢,但它從頭到尾都在那邊。」


 
  在人力飛行劇團的《銀河鐵道之夜》,改編自宮澤賢治的兒童故事,講述兩個孩子到銀河上遊玩,卻只有一個小孩返回,講述生命的分離。「過去的影像打了天上、打了地板,這次就是正面、背面、浮空,全部都來。」周東彥說:「就是開始磨技術,也開始磨影像跟動畫溝通的能力。」在不斷摸索與多方嘗試的過程,影像成為周東彥敘事的一種媒介,他透過科技與影像的結合去說故事,也帶出整體氛圍。


 
  隨著多次與劇場合作累積了經驗,周東彥在2010年創立了「狠主流工作室」。他的第一部自己的作品《空的記憶》,源自羅卡的詩〈給空的空間的夜曲〉,周東彥受其中的一段話打動:「如果你想要看到什麼東西沒有留下的話,那你就來看我的心。」因此他決定要以「空」作為概念主體。「而且我開始想要影像是可以流動在空間裡面。」周東彥研究了不同材質的呈現,也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還景攝影」的概念。


 
  他到不同的地方去拍環景影像,從地下鐵、區間車,到大賣場、停車場、天台,「我們在尋找空,我們先去非常寬的場景,再找到很窄的場景拍攝;我在拍的時候我很不明確的在找某一個東西,但我很明確的知道他在某一個方向裡面。」這些東西最後都被用在劇場裡面,周書毅在其中跳舞,結合了周東彥的影像和科技。周東彥也另外將其剪成了一支影片,並且做了一個影像裝置,讓它有更多不同裝置的可能性,展覽將在5月15日至6月15日,於政大藝文中心五樓的藝文空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