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大選後的那一天,紐約市萬籟俱寂。整座城市因震驚而陷入沈默。馬修˙布因(Matthew Breen)還記得,在大街小巷中哭泣的人們被朋友和陌生人安慰的景象。「我們都呆了,」布因說道:「人們試著和善互望,這是個艱難且令人心碎的時刻。」


 
  當時,是現任LOGO雜誌編輯部主任布因待在《倡導者》(The Advocate)的最後幾個星期,他在《倡導者》擔任總編輯近六年;曾經公開表示贊同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政見的布因表示,他任職該刊物總編時所做的最後一期專題並不是他所期望的。《倡導者》十二月號封面刊載了一面美國國旗,其中兩條條紋已經掉下來了;同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無助的盯著遠方,努力想弄清楚下一步何去何從。


  
 

言簡意賅的標題總結了這些天忽然攫住LGBTQ(Lesbians, Gays, Bisexuals, Transgender and Queer/Questioning,下同) 社群的恐懼:「恐慌時代」。


  
  將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送進白宮的這場選舉徹底改變了新聞界和橢圓辦公室(the Oval Office,指美國總統辦公室)之間的關係;這種變化在LGBTQ媒體中更顯劇烈,因為這些新聞業者已更明確地成為反抗者的角色。在川普成為總統之前,LGBTQ社群中的許多人都想知道將來是否需要LGBTQ專屬的新聞媒體—若酷兒(queer)和跨性別者都完全融入社會,那麼像Out、NewNowNext、Washington Blade、The New Civil Rights Movement和LGBTQ Nation將不再被需要。


  
  但是出版社和編輯告訴CJR(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下同),這樣的事不會發生,過去的五個月已經顯示出LGBTQ媒體在美國社會中至關重要;上述刊物為被迫適應政治環境戲劇化改變的社群提供了資訊、支持和安慰,報導那些在川普主導的新聞圈中被邊緣化了的新聞也成為了一份更為重大的責任。編輯們告訴CJR,讀者們的回應是更頻繁的到訪LGBTQ媒體機構並比過去停留更久。


 
  過去的三個月可視為對LGBTQ媒體的號召,但是50年前,《倡導者》—美國的第一份LGBTQ月刊—是在洛杉磯酒吧攻擊事件之後成立;創刊號在報導中表達抗議,以幫助LGBTQ社群作出反擊。2016年大選敲響警鐘,同時也代表了LGBTQ媒體此時將回歸初衷。


 
————————–


編譯:賴昀


原作者:Nico Lang


原文網址:https://www.cjr.org/covering_trump/lgbtq-media-trump.php?utm_campaign=Newsletters&utm_source=sendgrid&utm_medium=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