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緣》是迪士尼有所突破的新電影,因為其刻劃了迪士尼第一位玻里尼西亞公主,但不只如此,《海洋奇緣》女主角莫娜也是第一位擁有「適中身材」的公主,不同於以往公主總有纖細的腰、不自然的修長肢體之形象。《海洋奇緣》上映之初,贏得的佳評如潮,《Slant magazine》也盛讚這位迪士尼新公主「不自私地反叛,也不過分天真。」

 
  《公主問題:引導女孩們度過公主迷戀期》作者Rebecca Hains將莫娜的生理形象視為一大進步,「我認為這相當了不起,」她說,「這令我印象深刻,迪士尼一直都有在聽取批評。讓更多擁有較適中身材的公主出現在大螢幕上真的很重要,這麼做也是迪士尼有將父母疑慮放在心上的正向徵兆。」

 
  然而,保守派的作家與脫口秀主持人Debbie Schlussel則將體態較為臃腫的莫娜視為另一個偏鋒政治正確的案例。「我認為這是在告訴女孩們,她們不必追求勻稱的身材,」她說,「我覺得這只是在為女孩們未來不健康的生活,以及不理想的愛情生活開脫。」

 
  《海洋奇緣》中的男性神話角色-太平洋傳說中的半人半神毛伊,同樣招致身材過於龐大魁梧的批評,且毛伊也呈現了玻里尼西亞族群的扭曲圖像。但是,迪士尼公主總會引來特殊的觀察監督,因為其往往為小女孩的心靈帶來全面性的影響。

 
  「2到3歲的小女孩總是想當公主,」Hains說,「她們其實會迷戀公主,而且非常認同公主的形象,如此一來,擁有電影中理想的身材將會成為她們難以達成的目標。」

 
  迪士尼公主時常在她們登場之際,表現出時下的文化焦慮或態度。1930年代,迪士尼推出《白雪公主》,為史上第一位迪士尼公主。她代表了當時強盛的理想女性形象-嫻淑而被動的。事實上,早期的公主如《仙杜瑞拉》和《睡美人》,皆被視為最不具女性主義色彩的公主,因為她們都依賴白馬王子。

 
  繼1959年的《睡美人》之後,迪士尼有30年之久沒有推出新公主,而女性主義也在這段期間嶄露頭角。繼之而起的迪士尼公主新時代,搓揉了女性主義的元素,以及更多傳統特性。舉例來說,《小美人魚》展現出某種程度的女性自主,但愛麗兒仍為了與她夢寐以求的男人在一起,而放棄自己的聲音。

 
  同樣地,《美女與野獸》的貝兒也展現出堅強的女性意志,她並不追求迎合她所屬社群的期待,但是,當她開始從野獸的觀點看待世界時,她便開始失去了她的自我認同。

 
  對迪士尼公主造成影響的不只是女性主義。1950年代起,美洲原住民的權益保障開始被強化;到了1970年代中期,部落權利受立法保障;1995年,《風中奇緣》的寶嘉康蒂首次現身。寶嘉康蒂是迪士尼首位美洲原住民公主,被視為最獨立自主的迪士尼公主之一。

 
  「寶嘉康蒂絕對是非常另類的公主,因為她並非由一段戀愛關係所定義,她也擁有更多主動性。此外,她是第一位真正在治理上扮演主動角色的公主,」史帝芬奧斯丁州立大學英文助理教授Megan Condis說。Condis對迪士尼長久的公主演進史抱有特殊興趣。

 
  不過,寶嘉康蒂也並非毫無爭議。《風中奇緣》曾引來性化女性形象,以及扭曲歷史的批評。

 
  1998年,迪士尼推出另一位有膽識、毫不羞澀的公主-《花木蘭》,她成為故事中的英雄,甚至身穿盔甲現身沙場。

 
  之後全世界等了好一陣子,直到2009年,迪士尼終於推出第一位非裔美國人公主-《公主與青蛙》的蒂安娜,她的人生志向與過去的公主大異其趣。

 
  「她的夢想並非找到她的王子,然後一起治理他們的王國,而是開一家餐廳。」Condis說。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蒂安娜。Rebecca Hains補充說:「我從非裔美國人社群那邊聽說,許多人對於終於出現第一位非裔美國人公主,以及她在大螢幕上花費許多時間,以青蛙的形象跳來跳去的模樣,有著嚴重的疑慮。」

 
  儘管更加賦權的迪士尼公主紛紛出籠,她們卻時常無法獲得如傳統公主一般的能見度-尤其是在迪士尼的商品上。

 
  Condis解釋說:「如果你看迪士尼的產品線,像是午餐盒和T恤,你會發現貝兒、仙杜瑞拉和睡美人時常站在一塊兒,即便像寶嘉康蒂和花木蘭這樣的公主就技術上而言,仍在產品線上,她們卻很少出現在那一類產品上。」

 
  最現代的公主或許就是2012年《勇敢傳說》的梅利達了,她與其他公主相比顯得出眾,因為她是第一個由一位女性共同執導與編劇而成的動畫公主。梅利達被視為迪士尼公主家族中很特別的一個。Rebecca Hains指出:「《勇敢傳說》的梅利達、《冰雪奇緣》的艾莎、甚至是《魔法奇緣》的樂佩,她們都比較頑強些,而且懷著與浪漫愛情沒有必然關連的理想。」


 
  《冰雪奇緣》-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動畫電影,其著墨浪漫愛情的手法特別值得注意。浪漫愛情無法在艾莎心中滋長,正如她盡其所能地壓抑她的超能力;安娜則在電影中經歷了重大轉變。浪漫愛情起初是安娜的主要顧慮,但安娜與艾莎之間的牽絆推進著劇情的發展,這份姊妹情最終成為安娜最珍視的事物。在《冰雪奇緣》中,最可貴的愛是姊妹之情,遇見白馬王子只是額外的好處罷了。


  
  有人將艾莎對於自我認同與能力的掙扎視為另一種完全不同東西的象徵,因為許多人覺得,其與青少年和成人苦於接受自我性傾向的情形有所呼應。艾莎是迪士尼第一位蕾絲邊公主嗎?艾莎幕後配音Idina Menzel表態支持了一個艾莎是蕾絲邊的運動。迪士尼是否會在眾所矚目的《冰雪奇緣2》中讓這項謠言成真,值得關注。但迪士尼若真的那麼做,勢必也將引發爭議。


  
  保守派評論家Debbie Schlussel認為,迪士尼正在距離對美國來說「有益身心又良善」的事物愈來愈遠。她還說:「我們的社會之所以分崩離析,就是因為迪士尼強化了女性主義。」


 
  即便迪士尼粉絲對公主的進步有目共睹,他們時常也不得不接受近期公主深受外力干擾而有的各種特性。公主無法成為自身改變的觸媒。舉例來說,如果可能的話,要迪士尼推出一位跨性別公主是相當困難的;但是,這不是在說迪士尼打造各種公主沒有壓力,2014年,曾有一個呼籲迪士尼推出唐氏症公主的運動。


 
  莫娜和其他前輩迪士尼公主皆反映出美國人對種族、性別、少數族群權益的態度轉變。或許迪士尼想將莫娜塑造為這一代的象徵:一位好勝心強的女性是文化多元美國的產物。但是,《海洋奇緣》正好在川普勝選數週後上映,許多人將川普的勝利歸因於人口結構改變,以及媒體主導的強勢自由主義與進步主義所造成的後座力。如果川普象徵著美國新時代的來臨,那麼我們將看到迪士尼公主朝向不一樣、但非全然具有新意的方向發展:偏離近年來的多元性,轉往較為傳統調性的公主。

————————–
作者:Tom Brook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61128-the-controversy-behind-disneys-groundbreaking-new-prin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