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付出,做有價值的選擇
在李雪莉從北京外派回國之後,感受過彼岸嚴密監控,才深刻體會台灣所擁有的自由,以及過去習以為常的一切,其實都是多麼可貴。因此,她開始加入志工、四處演講,並願意付出,包含加入哲學星期五、台灣記者協會等。她漸漸明白:「我以前在這邊別人給我的養分,需要一個世代一個世代不斷承接下去。」
隨著加入各個志工團隊,也成為一名母親,在不同團體當中,李雪莉漸漸變得更有耐心。「我用比較長的時間看待一個生命的價值。」因此在《報導者》中,李雪莉成為陪伴的角色,她尊重每個記者所擁有的特質,依據個別的狀況調整各自處理新聞的方式。
「這二十年來它不只是一連串有意識的抉擇,它還是價值的抉擇。」對李雪莉來說,有意義的價值在於不斷累積自己各方能力;在媒體路上,她沒有一刻停歇,「我相信持久的力量,一定是有信念才能走得遠。」
同時,她也期許走在新聞路上的人,能夠找到可敬的對手。「透過善意的競爭,彼此才能一起成長,那樣的感覺非常棒。」乘載理想的這條新聞路顛簸難行,唯有身邊伴隨著同樣抱有夢的同行者,才能往更未知的路途行去。
在一場媒體實驗中,找回溫柔的人性
近年來台灣媒體飽受批評,主流媒體在點閱率等壓力之下,並沒有做好媒體的職責。因此李雪莉在最終選擇加入了《報導者》,「這是一場媒體實驗。」他們期盼透過公共參與,邀請讀者一起改變生態;她相信透過好的報導,能讓讀者學會思辨、同理,甚至是能幫助決策和行動。
在《報導者》入口處掛著他們的信念:「我們是一群不斷在路上的記者。」他們期許在每一場深度調查報導中,記者們都能確實地走進現場、走入人群。在講求快速和大量產製的生態環境,媒體業時常殘忍地對待受訪者和新聞工作者。因此李雪莉盼望,透過《報導者》持續的努力,能讓文章回歸記者專業的脈絡,並且每一篇報導都能夠善待可能在新聞中受傷的人,找回那遲鈍和不再溫柔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