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血淚漁場報導(下)/吳淑鈴
跨國調查:和印尼《Tempo Magazine》合作 重返奴役之路
《報導者》團隊和《Tempo Magazine》合作,是重返奴役之路的重要環節。
「這個奴役之路是怎麼造成的?我們要揭露的是系統性的問題,這絕對不只是一個個案。」採訪團隊到印尼當地採訪Supriyanto的家人,實際觀察當地的經濟狀況、生活水平、勞動條件等,同時探尋這些境外漁工如何在兩國(台灣和印尼)仲介的操作下,一步一步走上奴役之路。其中也包括政府相關單位的推諉和視而不見,更加鞏固了這層層剝削的聘僱制度。
李雪莉說,他們能深入印尼當地採訪和獲取資訊,最重要的關鍵是跟印尼調查媒體《Tempo Magazine》合作。分享會當天,《報導者》採訪團隊和共同合作的三位《Tempo Magazine》記者透過Skype連線,和現場讀者分享合作經驗。
Philipus Parera(左)、Wahyu Dhyatmika(中)和Anton Septian(右)和《報導者》採訪團隊連線,分享彼此合作的經驗和心得。
Anton Septian表示,因為《報導者》記者蔣宜婷和林佑恩帶來具體的證據和文件,包括Supriyanto的合約,所以他們可以奠基在這個證據上向印尼仲介和政府官員等,挖掘到更多事實。Philipus Parera說,《報導者》採訪團隊在資料上的共享和查證態度,讓他認為雙方在查證和倫理上都具有相同指標。Wahyu Dhyatmika則強調,亞洲調查記者的合作絕對是趨勢,因為當地的記者一定最了解在地的政經脈絡。
貫穿全書的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
李雪莉笑說,「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是貫穿全書的思考,這是來(新書分享會)的人才有的福利。」她進一步說明這三個概念,在人與自然方面,台灣一直用滿載的概念,一種人總是佔上風的思維,在海上進行人與魚之間的戰爭。
人與人方面,漁船上充滿了階級剝削和歧視。一條漁船上,會看到漁工和幹部所享用的空間的不一樣,漁工沒有充足、乾淨的水可以喝,也沒有足夠的食物,「這是階級的問題」。李雪莉解釋,從過去用阿美族漁工,到中國籍漁工,再到現在的外籍漁工,「船家逼他們簽下非常不合理的工作合約,其實是不斷剝削這些生活有困難的人」。她說,這裡面除了有台灣人對這些漁工的歧視,還有漁工跟漁工之間的歧視,裡面又以印尼漁工最受到歧視,他們的薪資也是最低的。
李雪莉說,每一個船上都像一個殖民地,反映人與社會的關係。她表示,這樣的殖民想法不只在漁船上,台灣對於中爪哇、中西太平洋,包括馬紹爾這些島嶼,都有殖民的概念。這本書貫穿全文的思考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所構成的結構,「書中呈現的不是一個個案,這絕對是一個政策、制度、文化所累積的無明深淵,其中也包括漁業署,它一直採用產業擴張的思維,才促成今天這個難以窺視的幽暗。」李雪莉說。
——————————————————————————
(2017調查報導工作坊將邀請〈血淚漁場〉報導者團隊與印尼調查報導團隊Tempo Magazine,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報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