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快沒戲唱了,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一個慘酷的現實!由中外專家學者到報業經營者,近年來莫不稱報紙已進入「加護病房」;例如英國全國性報紙的發行量普遍下滑,日本的主流大報經營出現「赤字」,美國的報紙發行總量和廣告收入雙雙下降、多家報紙已停刊,加拿大的「媒體業正經受著地獄般的煎熬」等等,連中國大陸都難以倖免。



不久前,台灣第一家有65年歷史的英文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已在5月15日宣布停刊,並與國外新聞媒體合作,轉型成為數位平台;這也是繼義美集團的Taiwan News之後,第二家停刊的台灣英文平面報紙,現僅剩下自由時報報系的Taipei Times。



那麼報業的未來何去何從?!益發成為最近的熱門話題,連港台的媒體大亨黎智英,都有錐心泣血之痛,視之為新媒體的文化大革命,還研提「鼓勵同事創業方案」(類似「一種人力派遣/承攬/外包新概念」)。並撰文呼籲各界能提良方,使紙媒能轉型為新時代的數位化產物!



事實上,從1994年的美國未來學家麥克爾˙凱萊頓(Michael Crichton),將報紙稱為媒體「恐龍」起,到《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霍胡德˙庫茲(Howard Kurtz)稱報紙產業正瀰漫著一股「死亡的氣息」;及至2004年,美國北卡大學教授菲利普˙邁耶(Philip Meyer)在《正在消失的報紙》一書中還預測:到2043年,日報的讀者將歸零。到了2008年,復在《美國新聞學評論》發表《未來的精英報紙》一文強調:最後一天的報紙讀者消失,將早於2044年10月。



類此種切的說法很多,連比爾˙蓋茲和梅鐸等媒體大亨都曾引用。日本《每日新聞》前總編輯歌川令三在《報紙消失的日子》一書中,明確指出報紙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就算是北京的清華大學劉建明教授,猶根據報紙讀者的代際老化規律,於2006年再次提出:「在2030年~2035年之後,報紙將無可救藥!」曾斥資1060萬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並擁有其10%股份的股神巴菲特,更持悲觀的態度,認為截至目前,並「沒有看到衰退結束的任何跡象」。



其實,無論從感情還是閱讀習慣上來說,報紙的消失亦是許多人所不願意看到的。不過,對新世紀出生,而從小使用電腦和手機的一代而言,則不會有什麼感覺,頂多看成報業「恐龍」的演變史。

 

  中國大陸同樣也好不到那裏去,據未正式的一項統計,從2014年開始,大量紙媒已開始倒閉,例如《東方早報》、《今日早報》、《都市周報》、《九江晨報》、《新聞晚報》、《天天新報》、《河南青年報》、《數字通訊》、《風尚周報》等都已經停刊。《芭莎藝術》、《新視線》、《京華時報》、女性時尚周刊《伊周Femina》等等,均難倖免。



根據中國資深媒體人王永治的說法,在紙媒人已到了知識、思維、技能的天花板的情況下,由於產業和技能的過剩和過時,現在整個媒體行業的25萬從業者,多數將在2017到2018年下崗。即使有些媒體人能轉型做媒體公關,但對網際網路而言,幾乎沒有什麼核心生產力,從業者在現有的技能下,未來是找不到工作的。


而中國社科院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媒體廣告收入,首次超過電視、報紙、電台和雜誌四類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之和,傳統廣告跌幅達7.2%;連著名諮詢機構AC尼爾森的數據都顯示,從2012年年中到2016年年中的幾年間,傳統平面媒體的廣告價值和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截至2016年上半年,報紙的廣告花費占比已經從12%,跌至不足的4%,期刊的廣告花費所占比例,也從2%跌至1%;平面媒體的廣告所占比例的跌幅到達了36%以上。分行業來看,紙媒廣告投放花費的平均降幅已高達40%以上,其中,最高的化妝品達到了67.48%的巨量下滑,藥品、零售、家居、汽車、服裝的廣告投放降幅也均在30%以上。



再看香港壹傳媒的財報,其報紙雜誌的「廣告收入」均大幅滑落。去年2016年台灣、香港兩地報紙雜誌的廣告總收入,香港《蘋果日報》僅收入「1.5億」、香港《壹週刊》僅得「5700萬」港幣。台灣《蘋果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則合計貢獻了「1.77億」港幣的廣告比例;相較於前年2015年還有6.6億的廣告,一年內驟減了32%之多!



這個數字若回想十年前,香港《蘋果日報》、《壹週刊》合計每年廣告收入就逼近10億港幣的風光景象,台灣的蘋果亦然,前後相較實為天壤之別。6月14日的香港壹傳媒集團且公布今年3月底之前2016年的「全年業績」,也恰是去年的總虧損,高達3.93億港幣。但超乎預期的是,最早進行的數位化、網路、社群「轉型」的壹傳媒,包括所屬報紙、雜誌、數碼業務等事業體全通通虧損,無怪黎智英會憂心如焚,急謀新的出路。此固是大環境的媒體趨勢使然,但始終未見有良方可治(泰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知隨網路轉型) ,才是最大的問題。



例如《蘋果日報》6月14日發給員工一封名為《蘋果日報鼓勵同事創業方案》的信,內容說明,《蘋果》將組織重整,鼓勵同事自行創業,成立公司或是個人工作室,《蘋果》再與其以「論件計酬」方式簽約合作;像記者若願意成立個人媒體,《蘋果》可簽約合作,並設獎金制度,鼓勵「獨家」及搶先報導,而個人媒體也可供稿至其他媒體云云。然則,該計畫說明以約聘雇方式與新聞單位合作,半年至一年期約滿後,再視評估決定是否繼續簽約,而勞健保有無受到保障尚未明確,自使員工人心惶惶,紛紛私下表示這是大舉裁員前兆。所以,台灣《蘋果日報》工會隨即聲明,要求勞資雙方協商,以維護員工權益;顯然「裁員、瘦身」,只是一種消極作為,未必能挽狂瀾於既倒,值得持續觀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