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記者的日常:當報導遇上人工智慧(上)/涂敏編譯
10 年後一位記者一天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過去需要由一個調查小組花上數週或數月做出的報導,如今只需要靠一位記者加上人工智慧的輔助,就能完成了。這不是科幻小說情節,以下的虛構情節是由再真實不過的科技進步所啟發的,且詳細載於美聯社近期的研究中。
事實上,美聯社花上數個月與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會面,做出詳細描述人工智慧如何影響新聞業的完整報導。這份報導抓到了一些重大趨勢以及目前浮上檯面的使用案例。
該研究預測,在2027年之前,新聞室裡將有可供任意使用的人工智慧工具庫,記者們也將無縫接軌地將智慧型工具整合至每日業務中。機器智慧將能做出比單單只是大量製造直白、自動化的新聞報導更多的事。人工智慧將能幫助記者分析數據;從多種消息來源中辨識模式和趨勢;悟出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將數據和言語轉換成文本、或將文本轉換成視聽資訊;瞭解觀點;分析物體、表情、文本或色彩所處的情境等等。當記者使用這些工具來加強報導、寫作和編輯時,我們將之稱為「擴增新聞學」。
當然了,科技創新浪潮的來臨,無異於任何其他先前襲來的衝擊,成功仍植基於記者如何使用這些新工具。人工智慧是人造的,一切製作傳統新聞內容時會考慮的倫理、編輯和經濟影響要素,仍然適用於新時代的「擴增新聞學」。
人工智慧對新聞業的影響,最終將是一個人類記者如何適應與機器共事的故事。為了激發人工智慧對新聞產生益處,第一步是瞭解科技本身能夠如何在新聞室的環境中被運用。
因此,2027年一位記者的日常實際上是怎麼樣呢?以下是我們透過美聯社報告中所強調的科技與新聞業趨勢,推斷出的樣貌:
上午8點:一位環境記者正搭著無人駕駛的汽車前往新聞室,他在春田四處設置的空氣品質偵測器同時也偵測著空氣汙染的動態。偵測器發送了一則警報到他的智慧型汽車儀表板:「春田的空氣品質下降了10%。」
這個警報是由這位記者特別設計的,他與一位數據科學家合作,創造出一個系統,能將數據置入一套模板中:「『地點』的空氣品質『上升了/下降了』『X』。」
一旦發現警報,記者會派出一組裝有水質與空氣品質測試配備的無人機,確認這項警報是否屬實。
上午8點半:接近新聞室時,電腦追蹤到社群媒體警報,希望記者們多談一些關於春田空氣汙染以及孩童飽受氣喘折磨的問題,電腦同時也偵測到相當高比例、由一群(人口屬性相近的社群媒體使用者)當地的媽媽們所發布的相關貼文。
記者收到一個通知:「『春田的媽媽們』正在表達對於『空氣汙染』以及『他們的孩子』『重大的』『憂慮』。」
電腦能夠理解個人貼文內容是正面或負面的,以及其是否涉及特定人、地點或事件,電腦可以測出不同貼文的共同性,甚至能從大量的歷史社群媒體內容中分析出趨勢。
上午9點:記者抵達辦公室時,要求他的電腦展示無人機執行的水質與空氣品質測試結果。
他將數據輸入一種複雜的空白表格程式,並指示一個電腦程式決定這些數據是否為離群值。記者在將今日數據與歷史趨勢比較後,確認今日的空氣汙染比例的確異常地高。
記者也推文給其中一位不斷發布關於空氣汙染貼文的媽媽,邀請她稍後接受訪問,談談她的疑慮。
上午10點:記者將一系列照片從他的桌上型電腦投射到其擴增實境頭盔上。
隨著擴大的視線以及上百張照片「飄」在空中,記者認為過去幾天來,該地區新建工廠附近的能見度(高度汙染的指標)是下降的。
他從一系列遍及該地區的自動照相機下載了照片,並使用電腦視覺(一種能以強化的精確度觀看和理解照片或影像的演算法)來長時間比較工廠周邊地區的照片。
——————————————-
作者:Francesco Marconi and Alex Siegman
編譯: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