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已快沒戲唱了?!如何救亡圖存已是嚴酷的挑戰!!(下)/呂一銘
基於網路的興起及普及,不僅讓人目不暇給,甚且觸目驚心,更已無形地影響讀者的思想觀念、閱讀習慣、消費方式等等因素;類此新媒體的強勢崛起,亦使傳統媒體掙扎在生死的一線間;事實證明,全球的報紙是一家一家的倒,而看手機(電腦、平板)新聞,則是一天一天的多。大勢所趨,讓許多媒體從業人員,不知所措,只好倉促配合數位化轉型,先「求能活」;但似乎多沒能對症下藥,或找到生存發展的解方,於是有人拿「雙城記」的名言:「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光明的時代!」藉以解嘲、自勵,顯然已不能只靠業界的「自救」,需要借助科技界、傳播學界等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以尋求正確發展之道,始克有濟!
如今的手機,已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工具(包括通訊、社群、新聞、遙控、簽購等等),像台灣擁有各類手機數,就已超過2300萬合人口數的一倍以上,而近七、八成的美國人,更是每天從手機看新聞、氣象、交通路況等,不一而足。是以,英、美諸國的若干主要紙媒的轉型,可資參考或借鏡。
例如英國《每日電訊報》,就訓練記者用手機採訪撰寫甚至編排新聞。為了適應不同大小的手持裝置面板,還重新設計大小不一的「模板化」版面,使「版面」能符合美學(編)的概念。而紐約時報亦配合手機年輕讀者需求,重新創造新聞價值,提供「快樂的瞬間」(moments of delight)新聞。而媒體大亨梅鐸的Sky歐洲頻道,復推出「四合一」包括數據新聞、手機App、隨選電視和體育節目等的服務,受人歡迎。
又如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是《紐約時報》Bits部落格的首席作者/記者,擁有UI(使用者介面)、新聞報導、硬體破解、資訊研究、數據視覺化等等領域的背景。他在許多領域的研究甚深,包括設計、研究和發展、科技和說故事方式。
尼克擔任《紐約時報》整合設計的編輯,也是《紐約時報》研究與發展實驗室使用者介面專家兼研究員,參與多項研究計畫,發掘在未來十年後可能會在生活中全面普及的新科技。他在《紐約時報》研究與發展實驗室的工作,便已包括,在未來的數位媒介上發掘和創造內容以及各種互動,包括智慧型手機應用軟體、TIMES READER 2.0,Print-to-mobile SMS,行動條碼整合,數據視覺化,環境感知器等等。他和麥可‧揚(Michael Young)共同創立 Shifd.com,幫助使用者在不同的裝置之間轉換資訊內容。如今「紐時」更花費年度千萬美元以上,投資在調查報導,足見新聞內容要比科技的工具應用重要!
《華盛頓郵報》的「彩虹計畫」也打造網路辦報新流程,以及易用的行動版網頁與App,並和Google合作,加快網頁下載速度;運用演算法和大數據,催生各種編輯輔助工具,就很受人重視。像Bandito編輯系統便能產製網路鄉民喜歡的版型、Loxodo系統以大數據分析推估每篇報導的回應、Arc系統則統合文字、影像、遊戲等各種媒材,出版到網站及App等各種平台,同時產出後台分析數據。據一項統計,光是2015年10月《華郵》網站到訪人次,便首度超越《紐約時報》,2016年2月《華郵》8億9千萬次點閱,更是超過《紐時》的7億2千萬次,甚至追過Buzz Feed;顯示「彩虹計畫」的執行成功,讓《華郵》轉型成功,自受到外界矚目。
再者,「新聞」萬變不離其宗,還是「新聞」的內容和品質,否則有最好的科技輔助,亦是枉然。新聞界不能受制於目眩神迷的科技網路千變萬化,或隨之起舞,而是要設法如何駕馭科技的野馬,方不致淪為「為網路而網路」,忘掉新聞的核心價值和本質,畢竟新聞並非只是一種「營利事業」,而是有守望、教育和「第四權」的職責,這是經營者不能「因噎廢食」的!
如今儘管有AI的研發,可用機器人刷新數據信息,或推廣到更多領域;但「人能弘道」的作用,並不見得能被完全取代;人工智慧有其局限,類如深度的調查、深切的情懷、有溫度的評論、有可信度的公信力等等,仍是難以取代。
簡言之,網路媒體固有其強勢的優勢,但傳統新聞媒體的優勢本質和核心,並沒有完全失去,像專業的媒體人就具有較大優勢,可做到第一手的專訪和獨家或受人喜愛的報導,能產生值錢和無價的內容,這也是「機器人」做不到的。
例如《華郵》的成功轉型,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有深度與優質的報導/節目內容,並非僅賴善用營運和電商的經驗;像推出的西語版網站,就擴大數位讀者(客戶)、改變線上音策略,以利網路傳播、還有海外特派員實驗以圖文分享軟體Snapchat報導新聞、全面善用影音等多媒體工具、針對重大新聞,直接出版原始文件,並加上新聞標註等,讓新媒體充分發揮快速、即時與回應的特效。這種類似「互聯網」的模式,融合了內容、媒體、行銷和分眾回應於一體,獨領風騷,實值得台灣借鏡。而台灣在資訊科技領域亦有獨樹一幟的表現,若能與報業整合運用,則是可以期待的。
最近有一則報導,亦可提供吾人省思。就是向來關心台灣社會議題的導演吳念真,常不時在社群網站上發表個人見解,6月29日他在臉書分享自己偶然聽到路人「對電視新聞無限制重複,最沈重的抱怨」,引起不少粉絲共鳴。
吳念真在臉書表示,他偶然在街上聽見一位婦人說:「撿破爛的歐巴桑被汽車撞到斷腿已經很可憐了,各電視台還每個小時再讓她被撞一次!」他認為如今社會中呈現「行車記錄器化」、「街道監視器化」,同樣一件事,電視新聞利用不同角度的拍攝,並且不斷重複報導,質疑媒體到底提供觀眾多少好新聞,他不禁感嘆:「這是我所聽過對電視新聞無限制重複,最幽默也最沈重的抱怨」。
導演的一席話也引爆網友熱烈回應,「現在看新聞只是在看一堆行車記錄器畫面」、「現在的新聞報導水準低落,國內新聞都是芝麻小事,國際新聞少又空洞」、「想當年秋(邱)毅的假髮也是,拔了又拔」、「電視臺正在讓國人慢性自殺」,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跳出來表示:「總不可能24h都有重大事情發生」、「問題不在記者,是觀眾的選擇。」
概括言之,「新聞」是永生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