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新聞古典主義者-林怡廷(三)/吳淑鈴


 
非典型三:從多元媒介到單一媒介


 
     林怡廷的演講沒有華麗的投影片,她只是翻開寫著演講重點的筆記本,平實地道出自己的故事,用簡單的形式,讓聽眾將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她的演講內容裡。

 
     她的第三個非典型部分是關於記者使用媒介的能力。因應新媒體發展,現在許多記者除了要寫稿、攝影、拍攝及剪輯影片,甚至還要學習寫程式、運用繪圖軟體等。林怡廷剛開始當記者的時候,在《陽光時務週刊》寫文字稿和拍照,「文字加影像總是比乾乾的文字好,但我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如果我今天想訓練自己的能力,我希望我可以專注在一個媒介上面。」


 
     她表示,現在的新媒體講求multi-media(多媒體),大家想要追求不一樣的形式,「我認為形式的創新可以透過團隊合作執行,這是新聞室或管理階層要做的事,但記者該有的能力是懂得經營消息來源,會採訪、有好的問題意識和寫作能力;這是很本質的東西,用什麼方式呈現不是最重要的。」為了讓自己完全專注於文字報導,林怡廷刻意捨棄拍照、不玩多媒體,「我希望在報導本身找尋最大的價值。」她堅定地說。


 
     尊重專業分工,記者應專注於個人特長。林怡廷表示,她認同創新是製作新聞專題一種重要的呈現形式,記者對不同的呈現方式也應具備一些概念,「但我相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專業,創新的形式不是一個人可以想出來的,也不是每一個記者都要訓練成具備multi-media的能力,而是應該由一個新聞團隊整合不同能力的人做出多媒體報導。」


 
記者應具備好奇心  追求客觀報導

 

參與卓新沙龍的聽眾,都十分聚精會神地聆聽林怡廷的分享。


 
     2013年,林怡廷以深度報導〈蘭嶼 核廢之島〉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環境報導獎,及第17屆香港人權新聞獎(Human Right Press Awards)。她認為自己從事這份報導時,還不是一個經過訓練的記者,只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憑著直覺問問題。


 
     「我很好奇、也有問題意識,想要了解、聽聽看不同的聲音,〈蘭嶼 核廢之島〉的報導就是這樣子產生的。」林怡廷回想,報導能得到肯定,除了她跟蘭嶼有一些淵源,也因為她長時間待在蘭嶼,比較能好好經營一個特寫故事。此外,她更認為好奇心是帶領她不斷深入報導的原動力,「我覺得每個當記者的人,應該都是有好奇心的人。」對她而言,選擇當記者是為了幫助她尋找心中疑惑的答案,滿足她的好奇心。

 
     追求客觀,以開放心態容納多方觀點。林怡廷自承一開始當記者時懵懵懂懂,以主觀方式撰寫報導,但現在她是一個非常追求客觀的記者,「我相信沒有人是完全客觀、中立的,但對我來說,客觀是代表我可以盡量抽離自己的觀點,去呈現不同的聲音。」她表示,記者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多探索其他面向,這也是她目前從事報導的主要方式。


 
記者應思考自我定位  主動尋找Mentor


 
  對每個記者而言,思考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事情。林怡廷表示,新聞記者有很多類型,有調查記者、各路線的專業記者、專門寫特寫的記者,或是很會處理突發新聞的記者等。她說,有的人會覺得深度報導,或是資訊圖表的豐富形式才是好報導、好新聞,「我覺得每個類型的記者都是平等的,每種類型的報導也都是有價值的事情。」她強調,重點是記者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最擅長的定錨點和自我價值。


 
  主動尋找Mentor應是每個記者的重要特質。林怡廷過去以獨立記者身分在國外從事採訪報導時,多數時間是靠著自己不斷嘗試和摸索,但她會想辦法找尋Mentor,對方可能是國際通訊社的記者或是各國新聞組織裡有經驗的記者等。她認為,對一個有心想當記者的人而言,應該主動尋找一個可以帶你入門或是教你很多事情的師傅(Mentor),或是考慮在一個能彼此學習的新聞團隊,以厚實自己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