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周五夜晚,除了有熱情參與的民眾,許多同業夥伴朋友也到場支持
2016年7月7日大雨的周五夜晚,咖啡店聚集了一群來自媒體界的各報好友,一起參與聯合報資深醫藥線記者魏忻忻的分享會。卓新沙龍的現場彷彿成了醫藥記者的溫馨聚會,大家一起跟著魏忻忻回憶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醫藥新聞」。
魏忻忻分享她從民國85年開始跑醫藥新聞,至今超過20年的經歷,無論是名人病情、疫情、健保、食安到長照安老等題目,都有許多的採訪經驗。對魏忻忻而言,網路的發展也帶來一個最好與最壞的時代,新聞報導方式更加多元,且面對事件的應變與處理也與以往新聞事件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
【長庚醫院急診風波,新聞處理方式的轉變】
魏忻忻談到最近沸騰的長庚醫院急診風波,其實早在第一家媒體報導前,若干位醫藥線記者都有收到相關的爆料訊息,但礙於事件未經各方查證,許多媒體不敢輕舉妄動。魏忻忻認為,此次事件的報導讓他對於新時代的新聞處理方式有了新的體悟,「網路新聞時代,新聞事件的處理方式和以往不同了!」
現場一位資深醫藥線記者也分享了當時的情形:「那時有收到一位醫師的爆料,和一長串群組的對話訊息,然而只有單方面說法,當時曾試圖聯絡當事人,但該名醫師卻關閉聯絡管道,後來編輯台也陸續收到醫生的爆料、臉書的連結,但因為沒有查證清楚,一直不敢開第一槍。」聯合報魏忻忻其實早在東森新聞報導出來前也得知這個消息,然而第一時間相關醫護人員和長庚的高層都不願意回應,當所有記者還在找關係詢問相關醫師時,東森新聞就報導了。
面對資訊不完整,事件的脈絡還沒有弄清楚的情況,東森新聞的處理方式是用兩張line的對話圖片和長庚的回應來撰寫發稿。魏忻忻表示:「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做法不嚴謹,但以我自己現在的經驗來看,當今許多新聞的處理方式不可避免的會演變成這樣的方式。唯有先報出這件事情,後面才會有更多的訊息出來。」
魏忻忻感嘆,當網路成為新的資訊平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也成為記者處理新聞的難題。以長庚事件為例,醫師雖然不願意受訪,但會在自己的臉書發表意見與想法,或是上PTT發文,和以往記者所掌握的消息來源方式已經截然不同;許多年輕的醫師都不願受訪,是當今記者面對較為棘手的問題。然而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各家媒體一窩蜂跟進報導時,記者是否有好的人脈能夠問到事件的本質,以及是否有好的觀點來詮釋事件,也是後續報導很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