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創新與跨領域大數據應用/賴郁臻
公共電視於7/27(四)舉辦兩場研討會,「新媒體技術創新與跨領域大數據應用」與「4K發表會與超高畫質節目製作應用」。公共電視於105年開始執行「超高畫質電視示範製作中心及創新應用計畫」配合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建置超高畫質電視製作中心與4K超高畫質各類型節目與原創內容製作。公共電視透過兩場研討會與各界分享計畫結果與應用案例。
「新媒體技術創新與跨領域大數據應用」,包含「超高畫質影音串流與應用技術案例分享」、「新媒體應用服務:行動、社群與行銷創意 360VR攝影製播流程分享」、「數位收視調查方式」、「大數據創作應用案例分享」。
超高畫質影音串流與應用技術案例分享
公共電視經理林孟昆提到,2016年4月公視進行4k超高畫質內網測試,拍攝柏林愛樂在台北的表演,並表示4K轉播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即是終端設備無法支援和網路頻寬不足。目前能支援超高畫質的裝置不多,用戶觀看4K的影像,必需要升級電腦及手機裝置,網路頻寬也需等待5G技術的普及,才能支援4K的傳輸,因此4K技術要全面普及,能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新媒體應用服務:行動、社群與行銷創意 360VR攝影製播流程分享
公共電視專員朱予安,報告公共電視近年來在新媒體的應用,公視未來希望可以走進社群,創造延伸性內容與觀眾互動,進而達到全媒體服務。目前公共電視改版現有的網路商城,優化網路介面,整合現有公共電視的網路資源,創造完善的公視OTT平台。
在內容方面的改變,公視朝向經營數位加值內容,如「藝數狂潮」行動APP,透過擴增實境的運用,讓大家與藝術作品互動。過去公共電視也推出戲劇的原生加值內容,推出《一把青》幕後花絮、刪減畫面以及動畫製作過程等,增加節目以外的東西。但原生價值遇到許多問題,過度依賴正片使得創新內容較少、劇組不願配合加值內容的行銷活動、新媒體授權問題複雜,以及一旦決定內容形式,彈性變動的機會較小,這些都是數位加值內容還需克服的問題。
公共電視專員李羏,則分享360VR攝影製播流程。360VR拍攝,遇到技術上的問題包含:長時間拍攝、耗電量過大、攝影機位的擺放、攝影機的吃光叫重等;360VR特殊的攝影方式,打破傳統180度線的攝影原則,燈光的架設及走位都不同於電視拍攝,360VR拍攝上需要放棄傳統電視思維。李羏認為360VR仍然有很多的可能性會被發現,因此李羏建議,360VR應獨立拍攝,建構360VR的獨立流程,才不會和電視拍攝互相干擾。目前使用360VR的收穫,由於360VR視角特別,360VR可以創造話題,或製作成數位加值內容,增加社群媒體的素材。
數位收視調查方式
7/29,《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在公共電視首播,公視邀請新創公司貝殼放大,進行數位收視調查,透過新媒體的運用,找到年輕的收視群。貝殼放大是群眾募資平台,事前的前測,鎖定目標群眾,透過集資的方式,避免資源浪費,目前有許多影視作品透過群眾募資計畫,成功募得資金;貝殼放大顧問吳家睿分享,《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應用數位進行收視調查的結果。由於《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為2010年的作品,與續作《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相隔7年,因此要找回過去的「爆迷」,有其難度;因此貝殼放大運用數據,製作一系列爆迷測驗,期望喚醒舊爆迷。而在爆迷測驗中會放入具市場參考性的題目,分析爆迷的特質,當受眾鎖定後,即可減少廣告費用;吳家睿認為,目前台灣人最常使用的平台仍為Facebook,因此在行銷上不要忘了Facebook 粉絲團的經營,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性。
大數據創作應用案例分享
資策會組長徐毓良,分享資策會與公共電視合作的大數據影視創作應用,探討未來大數據如何運用在影視計畫中;美國影集《紙牌屋》、中國電影《小時代》等,皆是大數據創作應用的經典案例。因此,此次計畫目標,希望輔助編劇創作,快速建立劇本脈絡,發掘潛在觀眾的偏好;計畫執行遇到的瓶頸,不同領域人才整合的問題,資策會和編劇的知識隔閡,需做很多動態修正,才能從龐大的資訊中擷取有效的資訊,提供編劇創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