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的謬誤-從廣播恐慌事件看現今網路的極化現象(四)/涂敏編譯


 
  對保守派人士來說,網路守門人的崛起,或許是其掩飾偽裝的福份。將「自由媒體偏見」的罵名丟向德高望重的媒體機構,總是為保守派運動提供無比動力,一如歷史學家Nicole Hemmer在其新書《右派的Messenger》(Messengers of the Righ)中所講的一樣。Hemmer在此書中,聚焦於干擾右派觀點的手段所引發的鬥爭。第一個現代保守派是「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運動的成員,他們發現其孤立主義觀點在二次世界大戰前被邊緣化,並發誓要組成第一個保守派媒體予以反擊。Hemmer認為,經過50、60年代保守派廣播節目與FCC交戰過後,一個「模糊的排外主張」銳化為「保守派箭筒中有力且有效的意識形態之箭」。保守派當時的主要障礙是FCC的「公平原則」(Fairness Doctrine),該原則旨在透過要求爭議性觀點必須搭配反派觀點來平衡,以保護公共論述。 自從保守派於50年代攻擊自由主義在本質上具有爭議性開始,就不斷被監管機構緊緊盯著。1961年,隨工黨領導人向甘迺迪政府建議以公平原則壓制右翼觀點的備忘錄曝光,保守派轉變頹勢的時刻來臨,對許多保守派來說,該備忘錄證明了他們懷疑已久的廣大共謀確實存在,一封為保守派知名廣播節目募資的信函中,批評了公平原則,稱之為「在國家歷史上,對言論自由最惡劣的間接攻擊」。因此,受迫害的吐真者挺身而出,對抗專制政府的角色—10億美元保守媒體巨頭—焉然而生。


  
  如今,Facebook和Google已在保守派的想像中取代了FCC。保守派部落客特別強調Twitter執行長Jack Dorsey表達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以及前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時常造訪歐巴馬等情形。當Facebook宣布將與非營利的波因特學院(Poynter Institute)的一群事實查證者合作,以揪出假新聞時,保守派看到的,是以客觀性之名行審查假新聞之實的惡行,經營保守派媒體看門狗團體「媒體調查中心」(Media Research Center)的Brent Bozell,更引用了波因特學院接受自由派人士索羅斯(George Soros)資助的事實為例證。


 
  從Hemmer的研究可學到一課,就是保守派的守門人懷疑論並非無歷史基礎。公平原則其實是自由派團體用來使保守派噤聲的工具。如此帶來了寒蟬效應,導致電台時常避免爭議性的素材,Google和Facebook情急之下實行的對抗假新聞的措施,是依據使用者的通報,看來會有濫用之嫌。

 

  當Facebook逐漸成為激進份子記錄警察濫用職權的重要平台,這些激進份子卻抱怨,他們的貼文時常被審查者封鎖。一項最近由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反種族主義運動是如何時常與Facebook禁止冒犯性內容的規定相抵觸,例如,路易西安那眾議員Clay Higgins呼籲屠殺「激進」穆斯林的貼文被認定為是可接受的。2016年,一群民權運動者致信Facebook,要求Facebook要確保邊緣化族群能夠使用該平台,以及社會運動藉由該平台尋求改變,但他們卻只收到Facebook制式化的回信,羅列了Facebook各種溫和的實踐。關於網路要如何創造出超民主的「參與式文化」的理想故事,其實模糊了網路實際上站在權力那一方的偏差。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網路動盪引發愈來愈多對矽谷主導公共領域地位的質疑。在政治層面上,人們對於管理大多數線上政治表達的公司Big Tech,變得不太信任。要求矽谷的公司盡到公民責任,取代了技術創新本身或能帶來民主革命的希望。儘管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演算法,人工智慧、過濾泡泡和大數據也都不只是技術性問題,也是政治性問題。隨著規管已是愈來愈受歡迎的概念,民主黨參議員Cory Booker呼籲對Google和Facebook進行更大規模的反托拉斯監督,Stephen Bannon則據稱要如監管公用事業般監管Google和Facebook。30年代,監管的威脅鼓勵了商業廣播公司採用公民典範;在戰前時期,民主廣播的倡導者也由多元主義和理性的進步視野集結起來。今天,如何形塑一個民主社會的媒體,在高度分裂的文化戰爭中,又是一個前哨戰。  


 
  不過,矽谷並沒有把握促進網路公共性的機會。有鑒於近期發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茲維爾市(Charlottesville, Virginia)的白人至上主義集會之後,許多科技公司禁止了新納粹主義部落格「每日風暴者」(Daily Stormer),並將其列為網站黑名單。 這些公司如此直接反應,以在悲劇之後呼籲規範和正義,可見他們自始自終將自身定位為非中立平台,而非公共利益的把關者。

 
  祖克伯最近發布了一份5,700字的宣言,宣布Facebook的新使命,將超越中立的原則,「使世界更加開放和聯繫」,從此,Facebook將致力於「發展社會基礎設施,以給予人們建立一個為所有人服務的全球社群的權力」。此一宣言在公民責任的議題上非常沉重,許多人將其視為祖克柏未來政治競選的藍圖。自祖克伯今年夏天踏上五十州的巡迴旅程,與美國各地的Facebook使用者見面,還po出他自己跟家畜的照片以及不健康的當地美食照,祖克伯要競選總統的猜測才開始壯大。然而,抱此猜測的人們應該想到數位時代下社群媒體與日俱增的力量,對Facebook經營者來說,入主白宮不是那麼誘人。


 
————————–


作者:Adrian Chen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09/04/the-fake-news-fallacy?mbid=nl_TNY%20Template%20-%20With%20Photo%20(44)&CNDID=48420061&spMailingID=11822173&spUserID=MTc1ODE4NDk3MzY0S0&spJobID=1222846596&spReportId=MTIyMjg0NjU5Ng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