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慧|特約記者報導
【搭橋而非建牆: 扮演中港台文化溝通的角色】
中港兩地的生活經驗,培養張潔平的專業與膽識,她選擇站在一個沒有人願意站的位置,努力的在夾縫中做一個溝通者。
張潔平出生於中國,大學畢業後到香港讀碩士,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與生活,作為第一批在香港做中國新聞的中國人,這個生活經驗讓她快速的重新了解生長的地方、國家歷史與自身家庭。張潔平分享,一開始來到香港,只是貪婪的用香港自由的空氣跟環境和法治的保護去做中國的報導、關心中國新聞。直到2012、2013年香港發生變化,張潔平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正在改變,而且這個變化和中國的影響有關,於是張潔平告訴自己:「這塊土地上予我滋養的人開始經歷痛苦,我不能只是當個既得利益者,應該轉向關心香港社會的報導。」
從那時候開始,張潔平遊走中港台之間,她說道:「我經常焦慮於不停地跟不同的人解釋不同地方的事情。在中港矛盾的時候,一邊是中國的朋友、一邊是香港的朋友,他們不能相互理解,所以我選擇一個溝通者的角色,時時刻刻處在夾縫中。」張潔平深信,這些地方的人們並非不能溝通,他們的想法其實來自外部訊息的塑造,因此溝通者的角色更顯重要。
「我們希望搭橋而非建牆,希望能在中港台不同地域文化間做個溝通者的角色,讓不同地方的人能互相理解,站在中港台之間的特別位置,雖然特別的危險,但也促使《端傳媒》在非常短的時間被很多人看見。」張潔平希望《端傳媒》能在每個地方用他者的視角來看一個地方的事情,剖析事情背後的結構,而不只是停留於情緒的部分,唯有分析結構才能讓另一個地方的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讓 「漩渦裡的人說出漩渦的樣子,處在中港台的大變局之中,每個人都可以描述所身處的世界。」
正因為想把每個故事說得深入詳盡又頗富吸引力,《端傳媒》在動畫、數據新聞、特製頁面等技術面都做了很多嘗試,投入許多資源做好品質內容,短短兩年時間,總共拿下28座新聞獎。另外,《端傳媒》的長篇文章和切入角度也培養了一群高知識份子的讀者。據統計,端的讀者最多來自台灣,約有40%、香港30%、海外30%,大學以上學歷的讀者共佔70%,其中有22%為碩士以上學歷。
雖然現在的網路讀者習慣閱讀短篇文章,但張潔平認為,文章長短不是最重要的,故事內容還是關鍵!她以胡慕情〈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為例,該篇文章約一萬字,卻創下八十幾萬的點擊率的紀錄,且讀者平均停留時間約有17分鐘。證明當代網路讀者並非只追求速食文章,只要內容好,還是有許多人願意靜下心來閱讀深度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