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化Google、臉書以及Amazon的必要性(二)/林佳樺編譯・鄭凱榕校譯
就目前新聞產業的狀況:Google跟臉書透過精密的電腦演算大把賺進代理廣告的利潤;報章雜誌流失廣告業者的生意、大量裁員、營運成本昂貴的調查性新聞報導的衰退,以及印刷版新聞的崩解,像是發生在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的案例。隨著Amazon掌控市場進而削弱舊型百貨公司的地位,類似的現象也正在零售業上演。
這些企業利用我們對數據資料的依賴來發揮其操控的力量,更進一步地造成改變。信息數據已經快速地成為二十一世紀版本的石油,作為一種全球經濟的必要資源,掌控它也變成激烈掙扎的焦點。平台—作為兩者或著是更多團體交集互動的空間—實際上就是提供信息數據像是石油鑽塔那樣功能的地方。平台上的每一個互動都會成為另一個資訊點(data point),可以被擷取並匯入演算法(algorithm)。就這層意義上來說,平台是為了資料中心經濟(data-centric economy)而創建的商業經營模式。
越來越多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這點。我們常常把平台想成科技領域(tech-sector)的現象,但實際上這種商業經營模式在目前的經濟上已經屢見不鮮。Uber是最明顯的例子,它們翻轉原本死板的計程車業為一種時髦的平台商業。兩家二十世紀的強權企業,西門子(Siemens)跟奇異公司(GE)也爭相在製造方面開發雲端系統。孟山都(Monsanto)和強鹿(John Deere)這兩家歷久不衰的農業公司也正在致力於把平台結合到農業與食品生產。
Google不僅僅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收尋引擎公司,它也發展虛擬實境(Google開發的觀影盒(cardboard viewer)如照片所示),以及其他各種針對個人的服務。
這其實導致了一些問題。就平台的本質而言,資本主義驅動了訊息資料的獲取以利生存,而其中一種手法就是使每個人可以持續使用你的平台。臉書則是這方面的專家,它們懂得怎麼利用各種人的行為技巧(behavioral techniques)來強化對臉書功能的成癮。試問: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根本是心不在焉地滑臉書,壓根兒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
另一種方式是擴展資訊獲取的設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Google—看似單純為收尋引擎公司—正在朝這幾個方向邁進:消費者物聯網(consumer internet of things)(如智慧家庭Home或是Nest)、無人駕駛車(Waymo)、虛擬實境(Daydream和Cardboard),以及其他各種個人服務。這裡的每一個項目都是Google收集訊息資料的豐富來源,也是它們作為與其他競爭者角力的手段。
其他企業則是直接把比較小的公司買下來:臉書已經吞掉Instagram(10億美元)、WhatsApp(190億美元)和Oculus(20億美元),同時也投資飛行器網路(drone-based internet)、電子商務和支付服務。臉書甚至開發了一個工具:當其他新興公司開始越來越受歡迎而可能造成威脅時,這個工具就會發出警訊。Google也是其中一家特愛收購新公司的企業,在某個時期它們幾乎每星期都在收購新公司。我們可預見的畫面是這些持續成長擴張的網路平台帝國想儘辦法地獲取、吸空所有訊息資料。
——————————-
作者:Nick Srnicek
編譯:林佳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