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化Google、臉書以及Amazon的必要性(一)/林佳樺編譯


危機迫近。大量吸取個人資料的壟斷網路平台沒有你想的那樣好:公眾利益不是他們的主要考量。

 

 

臉書的獨斷性同時意味著:即使你對於它的廣告還有對你個人資料的掌控感到挫折,它仍是你社交平台的第一選擇。照片提供: Alamy


2014年三月的某個極短暫時期,臉書的獨斷性貌似受到威脅。Ello在媒體的炒作下粉墨登場,自詡為非公司經營模式的社交平台,給網民們有別於臉書的選擇。根據Ello公開發表後所發佈宣言,它們絕不會把你的個人資料賣給任何第三方團體、依賴廣告收入來提供服務,或著要求你使用真實姓名。


但隨著臉書持續地擴張版圖,Ello的熱潮也逐漸消失;然而Ello的快速崛起與萎靡也反映了現代數位化的世界以及壟斷式的網路平台強權如何持續得利,這些21世紀產生的新「網路平台」企業,包括了像是臉書、Google,以及Amazon這些公司。它們的企業經營模式讓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賺取利潤以及攫取大眾資料,鞏固自身在市場經濟中「新老大」的角色。星期一釋出的消息又更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趨勢,Amazon在掌管有機食品零售商全時超市(Whole Foods)的第一天就大幅削價,預告了Amazon針對全球食品雜貨價格的挑戰。


網路平台—作為一種連接兩個甚至更多團體的基礎建設,使其可以互動與合作—是這些企業擴張權力的重要媒介。傳統公司的經營模式已經被他們拋諸腦後。舉例來說,臉書連結了使用者、廣告商還有開發商;Uber結合了搭乘民眾與私家車司機;Amazon則是連結消費者跟賣家。


這些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於連結廣大的使用群眾:有越多的使用者,對使用者本身就更有利,同時也使這個連結更牢不可破;Ello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失敗也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吸引到足夠數量的使用族群,以至於可以引發臉書的出走潮。臉書的獨斷性同時意味著:即使你對於它的廣告還有對你個人資料的掌控感到挫折,它仍是你社交平台的第一選擇,因為每個人都在用,這也是為什麼社交網路存在的原因。Uber也是用同樣的方式操作:透過大量的使用族群,乘客跟司機透過app就可以輕易地連結彼此。儘管Uber的前執行長崔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的性別歧視事件、Uber如何惡劣地控制司機,還有隱瞞司機對乘客性侵害的事件。


網路效應所造成的推動力量不只是幫助這些平台在爭議下屹立不搖,同時如果有反動者想要取代它們,也是極為困難。


也因為如此,我們已經見證攻不可破的壟斷網路平台持續地成長;在西方,Google、臉書和Amazon是最主要的網路平台。(中國有自己的網路生態。)Google控制了收尋引擎,臉書掌控了社群媒體,而Amazon則是在電子商務當領頭羊。而它們現在正在對非平台式的公司(non-platform companies)施加影響力,在未來幾十年內的發展我們可以預見其緊張關係的惡化。


——————————-

作者:Nick Srnicek

編譯:林佳樺

原文網址: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7/aug/30/nationalise-Google-facebook-amazon-data-monopoly-platform-public-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