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自毀其對抗假新聞的努力(三)/賴昀編譯
不安的情緒似乎在臉書和事實檢查團隊之間的關係中不斷擴張。七月的時候,夏羅克曼在與臉書和谷歌(google)派出的代表們於馬德里舉行的第四次全球事實會議(約150人與會)中,將這種情緒描述為「緊張」。
夏羅克曼表示,參與者之間對彼此沒有敵意,但是,與會者和組織是次會議並主持專家小組蒙札利斯都抱持了共同的疑問:臉書和谷歌會否同意與彼此共享數據?
蒙札利斯向臉書新聞合作夥伴經理艾因•柯爾(Áine Kerr)問:「臉書什麼時候會告訴大家那些被事實檢查員標記過的消息後續會被如何處理?」同時,他問谷歌公司的新聞合作官員之一菲利浦•柯羅貝(Philippe Colombet):「谷歌何時可以分享你們的用戶在搜尋過程中對事實檢查機制的反應?」
在開放群眾提問時,其他人,包括《世界報》記者塞內卡等人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在這兩次的情況下,柯爾和柯羅貝都認知到了事實檢查員的顧慮,也說會對這些和他們合作的公司作出交待,但是他們並沒有做出實質改變。
塞內卡不認為馬德里的會議瀰漫緊張情緒,但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那場會議)肯定是令人沮喪的。」因為臉書和谷歌官員「躲避棘手的問題」。
他說:「我認為,與其說是令人緊張,不如說是令人失望。」
蒙札利斯將會議中的討論過程描述為「坦白」。
夏羅克曼說,來自臉書的一個重要數據來源可以幫助他的團隊進行工作,讓團隊能夠判斷將哪些訊息優先進行事實檢查。目前,臉書告訴事件檢查團隊,哪些待檢查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最廣為流傳,但是除了排名之外,它沒有提供其他任何資訊。
「我們今天大概要讀1200到1500條消息,但是我們才檢查了兩條,」夏羅克曼說:「我們的工作過程很耗時。」他說,一項事實檢查可能需要五個小時才能完成。這意味著選擇正確的消息來進行檢查是至關重要的。
蒙札利斯說,他想看到標記出假消息所需耗費的時間長短如何影響這條消息傳播的相關研究數據。不難想像其他湧現的問題:某些類型的消息需要比其他消息更即時的關注嗎?是否有其他類型的消息還未被病毒式傳播,但是統計數據指出它們很會就會被瘋狂轉載?當一個文章被標記為假之後,會有多少只是更改標題的相同內容的文章會出現? 蒙札利斯說,即使只是知道什麼類型的標題最適合進行事實檢查,那都會很有價值的。
塞內卡補充說,就算只是整理出一個被第三方事實檢查員所查閱過的清單都會很有用,但是目前連這個服務也沒有。
蘇指出,臉書最近開始在「相關文章」列表中列出可能是假的類似主題相關的消息來進行事實檢查。她補充說,事實檢查只是臉書試圖遏制假消息的許多方法之一。 她說,例如每一次事實檢查都會被輸入到臉書的機械學習模型中,以幫助其軟體在將來識別類似的消息。
臉書表示,它也試圖砍斷假消息製造方的金流。
曾深入研究事實檢察機制的達特茅斯學院政治學教授布倫丹•尼漢(Brendan Nyhan)表示,他了解私人公司希望在內部保留原始數據,但他希望看到更多的「完成評估不同對策方式的有效性的測試結果」得以共享。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尼漢說。「臉書是2016年大選中錯誤資訊的關鍵傳播媒介,所以他們的回應效率受到公眾的關注。」
夏羅克曼和奇利都表明,他們在與臉書合作的早期就已經參與這個項目。蒙札利斯則樂觀地認為,最終臉書公司將會開放事實檢查團隊所需的數據。
「我希望我們能在年底之前達成目標,」蒙札利斯說:「我認為這對臉書的人來說很重要,所以我認為他們最終會分享資訊。」
————————–
作者:Jason Schwartz
編譯:賴昀
原文網址:http://www.politico.com/story/2017/09/07/facebook-fake-news-social-media-2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