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在新聞傳播上的應用-PCMag.com丹・柯斯塔(二)/廖家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持麥克風者)擔任與會對談來賓
新媒體時代的數位技能是當代媒體人的必要能力
當數位媒體的經營和資訊新聞視覺化成為必然的趨勢,傳統新聞工作者的轉型以及新進記者的能力培訓就成了重要的課題。丹・柯斯塔認為,必須讓新聞工作者看到未來發展的潛能,學習程式、統計分析、設計工具,並且有蒐集數據和轉化敘事的能力,將故事說得淺顯易懂。因此如何理解統計數字,將其轉為淺白的故事尤其重要,應加強培養記者這項能力。
數據新聞能力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丹・柯斯塔指出,新媒體發展的技能應該要從學校階段就加強訓練,同時培養溝通、寫作能力,因為能快速且有效地將故事說清楚是這個時代的必備條件。他以自身雇用員工的經驗分享,通常會選擇有影像技術、能自在的面對鏡頭、善統計、熟知社群媒體原理及如何操作的人,因為接下來的媒體人都必須在社群媒體上和觀眾對話。
至於那些已經長時間待在媒體,面臨轉型的傳統新聞工作者,丹・柯斯塔認為當今的媒體業已經屬於科技業的一部分,職業生涯中必須不斷提升自我,若無法精進自己,最後就會被市場淘汰。
彭博社記者亦指出,彭博社的報導通常都需要有數據來撐腰,並且附上兩個圖表,因為在打擊假新聞的時代,正確的數據佐證尤為重要。因此雇用新人時寧願選擇寫作能力沒那麼好,但分析能力強的人,因為寫作能力不好還能協助對方編輯,但若分析能力不佳,判斷出來的結果可能是錯誤的。
新媒體面對流量與質量抉擇的兩難
數據新聞專題的發想與經營經常必須花費較長的時間與成本,面對追求流量的速食新聞模式,如何在質量與流量中做出取捨,成了媒體兩難的決定。面對這個問題,丹・柯斯塔認為,並非每篇報導都等值,尤其是即時或獨家在發生當下熱度很高,但流量也會遞減很快,反倒是用心經營的專題會因為長尾效應獲得更廣大的迴響。
丹・柯斯塔以自家的實驗專題為例,為了了解美國各家電信業者誰的網路速度最快,做了一項無線網路訊號實測,安排三部車、同樣的行動裝置,在全美國三十幾個城市做實驗,最後產生二十萬筆的實驗記錄。過程共花了一萬五千美金、一位新聞人員投入一半的工作時間六周。雖然產能比起即時、每日新聞低很多,但卻有長尾效應,即使時間過了許久還是有人瀏覽。這個實驗最後證實某家電信業者網路速度最快,並且將結果授權該電信公司使用於宣傳廣告上,透過這篇報導反而賺取一筆額外的授權金,獲利是遠高於當初投入實驗的成本,報導價值更是比每日和即時新聞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