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新溝通模式/吳淑鈴
 

 


 
  經濟日報「未來媒體論壇」第二場演講由LINE株式會社資深副總裁暨廣告事業部負責人田端信太郎以「後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新溝通模式」為題,他從對台灣市場的觀察、企業審核機制,以及建立有效溝通管道等方面,分享LINE的運作經驗。


 
確實查核企業來源  提供消費者信任基礎


   
  2004年成立的Facebook,是透過電腦網路平台站穩市場的通訊軟體。2009年成立的新浪微博、WhatsApp等,都是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後不久即成立的通訊軟體。田端信太郎表示,目前全球約有兩百萬個APP,一般消費者平均會安裝十個左右,2011年才出現的LINE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採取的作法是提供信任基礎。


 
  田端信太郎指出,全球有四百個大型企業付費在LINE成立官方帳號。他解釋,企業在臉書、Twitter申請官方帳號不需付費,但在LINE需要付費,同時會有簽約、付款的正式程序。透過這樣的方式,假的企業帳號就不可能進到LINE,消費者在LINE上面看到的官方帳號,如麥當勞、LV、NIKE等品牌都是LINE的企業付費客戶,用戶可以放心地瀏覽企業訊息。


  
LINE協助企業和消費者當朋友  建立有效溝通


 
  除了提供信任基礎,LINE也能幫助企業節省成本,同時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有效的雙向溝通。田端信太郎以日本物流業的黑貓宅急便為例,送貨人員常常遇到買主不在家的情形,有時需往返三到五次才送到買主手中,過程中不但浪費人力、運送中還會消耗汽油而製造二氧化碳等汙染源。黑貓宅急便原先採用的方式是透過電子郵件發送訊息,若送貨時間是消費者剛好不在家的時候,可在信件裡點網址連結到相關頁面更改送貨時間。但電子郵件的即時性較低,消費者常常還是會有沒看到或忘記的情形。去年宅急便開始改用LINE,在送貨前和客戶取得聯繫、約好送貨時間,明顯減少撲空的情形。


 
  企業透過LINE提供符合顧客需求的訊息或服務。他說,譬如日本啤酒業的麒麟啤酒株式會社(Kirin Brewery Company, Limited)在LINE平台上提供自動販賣、行動支付等服務;另外也有日本銀行推出透過LINE提供金融服務,用戶只要按個查詢的貼圖,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銀行帳戶餘額和交易明細。


 
  對企業而言,透過LINE能擴大和各類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機會,訂購資料也可以幫助企業推播其他行銷訊息。對消費者來說,LINE可以取代過去很多事情,比如預約搬家等,或是較便利地獲取生活相關服務,例如消費者可透過LINE購買Pizza,或是用戶可以在日本JR鐵路的LINE官方帳號中看到有無誤點等訊息。「這樣的服務方式,都會讓更多人使用LINE。」田端信太郎說。
 


  田端信太郎建議,在食衣住行方面,過去企業是單向的向所有消費者傳布一樣的訊息、給一樣的折價券。企業應可針對消費者的個別需求,提供個人化的資訊和服務,同時企業也可思考運用LINE平台整合LINE Pay等服務,不但能強化和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也能建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更有效的溝通平台。


 
  增加互動性,邀請用戶共同產生內容。 LINE不單只是一個溝通的介面,也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田端信太郎表示,他們提供LINE Today介面用來發布豪雨警報、土石流警報等。他進一步解釋,LINE團隊從日本311大地震得到很大的啟示,譬如在停電的時候發布資訊,或是各地用戶都能透過LINE Today傳出當地的災害訊息,提供行動新聞服務。他說,「台灣大約有90萬人參與產生內容,很多人共同匯集出各地資訊,所以遭逢地震、洪水時,LINE用戶就可以變成記者,提供最具即時性的消息。」


 
  「台灣是全球市場中LINE滲透率最高的地區,比日本還高。」田端信太郎(Shintaro Tabata)說,全球將近有兩億名LINE用戶,每天透過 LINE 傳送的訊息超過 270 億則。在全球市場中,日本、台灣、印尼和泰國是使用LINE較高的國家,其中又以台灣市場的滲透度最高。台灣年齡層12到25歲使用LINE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平均每天使用時間約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