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媒體的新路徑(上)/吳淑鈴
由《經濟日報》主辦、富邦集團協辦的「經濟50 創新台灣」系列論壇—「未來媒體論壇」於6月29日舉行。第一場演講邀請《日本經濟新聞》(簡稱《日經新聞》)執行役員暨編輯局總務井口哲也(Tetsuya Iguchi)主講「財經媒體的新路徑」。
面臨挑戰:新科技改變看報習慣、青壯年人口逐漸減少
《日經新聞》成立於1876年,不但是基礎厚實的百年媒體,其所屬的日經集團更在2015年收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合計發行量達300萬份,成為目前國際極具影響力、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媒體。
以紙媒站穩市場、定位明確的《日經新聞》,在近年新科技興起、產業環境變動下,紙本銷售量不斷下滑,該報也面臨嚴峻處境。井口哲也表示,從2000年開始,《日本經濟新聞》紙本銷售量每年約減少一百萬份,到了2016年,已減少了約一千萬份。「環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目前沒辦法很樂觀。」井口哲也說。
智慧型手機普及,看報習慣產生很大改變。「以前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其他報社媒體,現在面對的競爭狀況完全不同。」他解釋,大約十年前,很多上班族會在搭電車的通勤時間裡閱讀《日經新聞》,但現在電車裡每個人手上拿的不是報紙而是手機,而且不一定閱讀新聞。
除了新科技的影響,日本青壯年的人口變化也影響了報紙的銷售情形。井口哲也說,他們的主要讀者群是青壯年人口,2007年的日本青壯年人口有一億兩千萬人,但近十年來已減少了84萬人左右,未來還會持續降低。「青壯年勞動人口急遽減少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日經新聞》該做什麼變革?」井口哲也表示,為了因應挑戰,《日經新聞》採取兩個新路徑,分別是全球化思維和數位化革新。
新路徑(一):全球化思維 擴大國際市場
日本讀者數量逐漸減少,走向國際增加成長空間。井口哲也說,《日經新聞》在全球設置支局、辦事處,並在2012年成立中文版網站,把新聞翻譯成新聞,例如《日經新聞》在台北有兩名記者負責撰寫新聞,另外推出一些針對中文讀者編採的獨有報導,以免費方式提供給讀者。
2013年,《日經新聞》再成立「Nikkei Asians Review」,用英文編寫新聞,擴大國際讀者群。2015年日經集團收購英國《金融時報》,「現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都有擴展。」他表示,收購後《日經新聞》的報導更能擴及到國際金融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