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上)/涂敏編譯
媒體圍繞著現任總統川普吵得沸沸揚揚,此種情景前所未有。媒體是川普最愛的拳擊沙包,也是最可靠的頭號敵人。史蒂夫‧巴農(Steve Bannon)從《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媒體人晉升為川普的得力助手,而如今巴農重返《布萊巴特新聞網》崗位,成為川普訴求的威脅。媒體對此事的報導方向是眼花撩亂的,尤其是對那些成長於上個世紀後半的「客觀性年代」的人來說。
植基於過去神聖一時的「新聞客觀性」(Journalistic Objectivity)理想的年代,可能已劃下了句點,但在我們譴責客觀性年代的終結之前,我們其實應該慶祝此時此刻,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聞業重構的考驗,並將之視為民主的新契機。新聞業以及熱愛新聞的人們,現在可以翻開新聞業新理想的篇章:正當性(legitimacy)。
畢竟,客觀性是(或曾是)新聞業中相對來說新的理想。事實上,這正好是Mitchell Stephens在近期《政客》(Politico)雜誌中一篇文章所討論的事情。20世紀中期,強調利基於大量證據的「客觀性」是歷史規範的轉向,Stephens堅定指出,新聞必須與政治掛勾,其實新聞與政治的關係一直以來也是如此,從傑佛遜(Jefferson)對漢彌爾頓(Hamilton)的批評,到林肯與媒體結盟,共同力推解放奴隸的宣傳皆是。
那麼,近期回歸「客觀性」舊規範的趨向有何意義呢?首先,如果我成長於「客觀性年代」,我會感到不安,自2016年總統大選後,與我同一世代(X世代或再後期一點)、在政治光譜上各有左右立場的朋友們總是問我:「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共同信任的新聞來源,當政客們相互抨擊彼此的媒體時,我們該相信誰?」
可以確定的是,在正確的情形下,你還是可以相信新聞報導,就像你身為一個顧客在某種情況下,才會踏入店裡一樣。你應該藉由信任新聞機構而獲得正當性報償,而不是讓新聞機構自我宣稱其符合客觀性理想,如此一來,新聞機構必須透過一則又一則報導、日復一日贏得其正當性,這是一種比由上而下施加權力還要緊密的關係。就像缺乏正當性的當權者如何自我維護以保衛他們的統治地位,20世紀媒體也是藉由客觀性去宣稱自身的道德形象,儘管許多顧客都覺得遭到背棄了。
這些感覺被背棄的人們絕大多數是保守派人士。當新聞機構談起自身就像坐擁客觀性的定義時,它們未能察覺市場上存在著促使它們在政治光譜上左傾的自然力量。根據理性判斷,由於新聞業的進入門檻高,極大化報紙與電視台利潤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出最密集的觀眾人口,例如送報紙的較短路徑,或是廣播電台與電視台播送地區有較多人口等,那哪裡是觀眾最密集之處呢?就是都市。若看看國會地圖,就會發現都市人在美國政治光譜上是較左傾的,因此,你會不難發現,川普深知他只要在其任期內,主打抨擊建制媒體與建立這些新聞機構的左派城市,就能召集其支持者的基本盤。
————————–
作者:Fuzz Hogan
編譯:涂敏
網址:www.newamerica.org/weekly/edition-174/journalisms-new-i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