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慧|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由數位典藏計畫轉型為「另類媒體」的公庫


 管中祥希望公庫能被稱為「另類媒體」,而不是「獨立媒體」。

 

 

公庫原本是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當時成立的目的是讓社會運動能被真實的聽見。另外一個背景是要向前輩綠色小組致敬,管中祥三十年前受到綠色小組非常大的啟蒙,透過綠色小組拍攝的社會抗爭影帶認識台灣真實的面貌,發現跟當時媒體上看到的東西幾乎是截然不同。國科會計畫結束後,公庫一度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意外的在一場新書發表會中,一位支持者捐助的一萬美金成為公庫的第一桶金,也因為這筆捐款鼓舞了士氣,公庫決定走自己的獨立之路,成了許多人所說的獨立媒體。



然而,比起「獨立媒體」,管中祥更希望公庫被稱為「另類媒體」,他認為所有媒體本來就應該是獨立的,資金獨立、運作獨立。而「另類媒體」除了獨立之外,身為媒體的角色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包括內部組織結構、存在的目的、版權開放非商業用途公共使用等。



管中祥指出,一個好的組織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勞動條件,另一個是民主參與,因此公庫的薪資、休假,國定假日都沒有刪砍、保持周休二日,特約記者出勤兩倍薪。「因為當我們覺得政府的作法不對時,就不能跟他做一樣的事情。我們的薪資每半年都會有個會議,共同討論薪水如何分配,從來沒有拖欠員工一毛錢薪水。」此外,公庫派線方式是以前線為優先,記者是主要的決定者,由於記者比絕大多數的人知道現場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擁有高度新聞自主。管中祥認為,在公庫的每位員工都不是打工仔,而是組織者,因此非常強調內部民主、平行協同的運作方式。



各界的捐款支持一直是公庫能持續營運的重要資源,管中祥提到,這些資金來自於兩百多位公眾的捐款,包括老師、大學教授、記者、社會運動者、律師、被報導者等各式各樣的人,在他們的支持之下,公庫才得以持續存在。除了對捐款支持者表示感恩之意,管中祥也特別強調:「我們不是在辦媒體而已,我們在做的是媒體運動。在台灣比我們窮的媒體並不多,甚至我們可能是最窮的,但我們不會因為窮就做置入性行銷、發廢文、壓榨勞工,我們要告訴大家,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中,還有一種非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而我們不是在做實驗,我們真實的活著且以這樣的方式持續活下去。我們能否持續活下去絕非單靠我們的力量,還需要大家持續的支持。」



身為傳播科系的老師,管中祥表示,傳播科系老師可能是全世界最挫折的行業之一;「我們從來沒有教同學不讀書,但同學都被大家罵不讀書,然後罵他們少時不讀書有一半就在罵我們老師沒有教好。」然而,經常有學生進入職場後,回來向老師抱怨學校教的跟現實狀況不一樣,現實的媒體環境無法讓他們堅持想做的事情、對的事情。


曾經有一位學生在電視台當記者,主管為了要取得新聞畫面,要求女學生從一個藏有針孔攝影機的水溝蓋走過去,女學生拒絕了,結果就無法繼續待在那家媒體了。後來該名同學向管中祥表示,最大的心願還是有一天可以繼續當記者。管中祥感慨地說到:「即使在那個環境中這麼不開心的人,對記者還有這麼大的期待跟志願。作為傳播科系的老師,我常在想如何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之餘還希望能實現一些在學校學到的理想,不管是新聞的理想或者是對社會的關懷,這是我持續投入媒體改革以及經營公庫的原因。」


 公庫成員在台上舉起標語,呼籲大家一起反對修惡勞基法。



面對最近勞基法修法的議題,一同上台領獎的公庫記者楊鵑如和趙宥寧也特別向年輕人呼籲,青年要關心勞基法修法,因為我們出了社會就是勞工,希望新聞工作者也可以重視自己的工作勞權,加入公會為更多人發聲。



公庫記者張心華則指出,今年是公庫第十年,每次政黨輪替都有人說公庫變了或不一樣了,其實我們沒有變,一直在記錄報導社會運動讓弱勢發聲,要做好這件事我們還遠遠不足。編輯江欣怡也提到,台灣雖然經歷一連串的政治轉型轉變,但是資本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反而在民主的包裝下隱身當中,社會上仍存有許多問題,許多議題在民主的包裝下變成一種合法的跑程序,程序跑完了其實人民的聲音還是很容易被抹去。所以新聞媒體要盡可能的到現場,讓這些貼近真實的聲音可以被更多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