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th卓新獎:出生入死的跨國採訪-國際新聞獎/吳佳穎
國際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一通電話,開啟一連串跨國採訪
劉致昕(圖中)特別感謝攝影記者陳宗怡(圖右)和他一起在採訪中出生入死。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國際新聞獎由《商業周刊》記者劉致昕、邱碧玲、陳宗怡、田習如,以「假新聞撕裂歐洲」獲得。
今年3月,正值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川普當選,當時劉致昕問法國朋友:「你們有沒有假新聞?」意外獲得美俄合體的「假新聞生產鏈」線索。在對具體情形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劉致昕透過維基解密的駭客,及反對普丁的駭客等線人提供的資訊,並實際前往法國、德國、西班牙採訪,一步步拼湊出「假新聞工廠」的運作情形,完成這份報導。於是,一通與法國公務員朋友的電話,開展出劉致昕橫跨8個國家受訪者的採訪。
頒獎典禮上,劉致昕除了感謝《商業周刊》的支持,他特別感謝一同上台領獎的攝影記者陳宗怡,陪著他出生入死,他說,「我們進到許多不該進的地方,包括在沒有任何頭盔、防具的情況下,進到一個天花板玻璃隨時會掉落的地方。」
報導完成後,採訪團隊也與總統府、白宮、美國研究機構等單位接洽,美方更提出希望能將這份報導納為政府報告的一部份,目前報導正在翻譯英文版本,以提供美方使用。
身為獨立記者,劉致昕在同一個獎項分別以「假新聞撕裂歐洲(商業周刊)」、「他們逃到德國後(報導者)」入選。劉致昕直言,許多人對於獨立記者有很多幻想,但他說:「在貸款壓力下,獨立記者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唯一自由的時候是核稿人、或合作媒體願意完全尊重你的時候,這跟在不在體制內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劉致昕特別感謝《商業周刊》、報導者合作過程中給予完全的支持與信任。
國際新聞獎(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前進戰場帶回第一手新聞
《消失的國界》採訪團隊多次進入伊拉克採訪。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國際新聞獎由三立電視記者陸琲琲、王詩雅、彭光偉、張峻德、張哲儒以「消失的國界: 失控聖戰 – 伊拉克烽火前線」此項作品獲得。今年是《消失的國界》節目開播 10 週年,也是第 7 次入選卓新獎,「消失的國界」主持人李天怡感謝評審多次肯定。
消失的國界多年經營戰地新聞,「失控聖戰 – 伊拉克烽火前線」是採訪團隊近五年內第二次到伊拉克採訪;去年,敘利亞內戰後,消失的國界也是國內第一家申請進入敘利亞的媒體。
前進戰地的採訪過程,從第一步進到戰地就困難重重,這次報導選擇前進摩蘇爾後,文字記者彭光偉說,「我們沒有認識任何人,只能透過網路、身邊朋友不斷尋找資源,最後即使沒有從巴格達政府拿到簽證,我們還是想辦法進去了。」
彭光偉說:「只要有衝突的地方就會牽涉人權議題,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部分。」並回觀台灣國際處境,彭光偉認為,台灣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一方面隨時受到戰爭威脅,但卻又是個安逸的小島,「大部分時候我們都不會想到、體驗到戰地的實際情形。」
因此彭光偉積極投入戰地新聞,也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更多媒體經營戰地新聞。他說:「我希望即使是戰地這麼危險的地方,台灣也能有第一線記者進到現場,而不只是用外電新聞,或是向當地人買新聞畫面做二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