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大眾傳播變成「垃圾媒體」-SMAP解散危機、BECKY騷動是「新聞」嗎?(上)/蔡昕宸編譯

 

報導SMAP解散危機的晚報。位於東京的商業無線電視台亦報導此事,內容超過一小時以上(写真:Rodrigo Reyes Marin/アフロ)

 
「垃圾媒體」是經常在網路上用來批評大眾傳媒的字眼(譯注:マスゴミmasugomi為日文「大眾傳媒」マスコミ與垃圾ゴミ的諧音混合字),這是指媒體常常製作討好當權者或者商界的新聞;因為收視率及銷售量至上主義,特別空出篇幅長時間報導娛樂八卦或者低俗的主題等現象,象徵著閱聽眾與讀者對媒體的不信賴。

 
整體觀之,日本的大眾傳媒的確有許多問題,筆者對此的批評也沒有少過;然而另一方面,筆者也很清楚擁有報導精神秉持良心的記者及導播們在傳媒界中的辛苦,他們本身也煩惱著目前媒體應有的報導方式。

 
○「閱聽眾追求的是什麼」VS.「媒體應該報導什麼」

 
前幾天在東京舉行的「後藤健二遭殺害事件一年後 記者前往『戰場』之因─從採訪現場的自我驗證」座談會中,朝日電視台新聞中心總編輯內藤正彥以下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

 
「電視台應該向閱聽眾傳達什麼?閱聽眾想看什麼內容?這兩者有時候是不一樣的。以最近的例子而言,雖然SMAP解散危機引起很大的話題,但我認為在印尼雅加達發生的恐怖攻擊,應該更是需要被傳達的事物。以新聞學而言,有應該報導的事情;然而,無視閱聽眾所希望看到內容也不是好事。這就是最困難的地方。」

 
來源:座談會中內藤之發言要旨

註:內藤的發言僅屬於其個人言論,不代表朝日電視台的立場

 
這個提問,尤其是上述發言的前半部分,筆者平時也有深切的感受。上週(2016年1月)新聞媒體淹沒在人氣女藝人BECKY與熱門樂團「極品下流少女」已婚主音川谷繪音的婚外情緋聞,以及SMAP解散危機等報導當中,這些新聞的確可以帶來高收視率與提高銷售量,然而,整體而言,日本的大眾傳媒難道不應該增加符合新聞學所要求,具有新聞本質之報導的比例嗎?在敘利亞與伊拉克情勢持續混亂之際,由於歐美與俄羅斯對於「恐攻對策」越來越積極,亞洲興起的IS或其支持者所引發的恐怖攻擊等事件,在在象徵著激進思想正迅速地在亞洲傳播,對於被IS列為攻擊名單之一的日本而言,這絕對不是毫無關係的事情。

 
○緊急事態條款、GPIF的鉅額損失…被輕視的重要主題

 
另外,還有非常多值得報導的重要主題,例如:安倍首相曾幾度表示,若執政黨於參議院選舉中勝出就要提出憲法修正案。然而,修憲案中最吸引人目光的「緊急事態條款」(譯註:指在現行憲法增加「賦予國家處理緊急狀況權力」的條款),又被稱為「獨裁條款」、「破壞民主主義條款」,其危險性自不待言;此條款的重點在於,只要內閣總理大臣判斷屬於「緊急事態」時,即可不需經過國會同意,直接由內閣制定法律限制個人的自由。換言之,「緊急事態條款」與納粹統治德國時期的《授權法》(譯註:為德國於1933年通過之《威瑪憲法修正案》)有同樣的危險性,其可能會改變日本議會制民主主義的本質,除了大眾媒體應該要多加討論這些議題,每個人也應該要好好的關注。

 
————————–
作者:志葉玲

編譯:蔡昕宸

原文網址:https://news.yahoo.co.jp/byline/shivarei/20160118-0005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