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自由大學客座教授Hans Peter Peters於中正電傳所舉行國際講座
 


進入民主社會的今天,科學研究不但走向機構化,民眾也可以透過公共參與對科學進行干涉。科學界逐漸重視傳播活動時,整體傳播環境也正在發生遽變。新興的媒體生態正對科學傳播造成什麼影響?從傳統媒體到現代社群網絡,什麼樣的傳播工具更能幫助科學家與民眾拉近距離?


 
中正大學電傳所國際講座,11月22日邀請了長年研究科學傳播的德國自由大學客座教授Hans Peter Peters,針對「科學傳播在社群媒體上的應用」進行分享,並與電傳所多位師生互動交流。


 
科學家該往哪裡去?社群媒體或新聞媒體?


 
Hans Peter Peters指出,網路的興起未必完全取代傳統媒體的角色,其研究針對歐洲27個國家進行統計,發現至今人們獲取科學知識依然是以電視傳播為主,在美國與部份亞洲國家亦然。同時德國內部擁有高品質的報紙媒體,人們高度仰賴報紙的內容,得以維持較佳的科學傳播環境。


 
在與另一美國學者的研究中,他們就以下的問題對科學家進行調查「科學家自身常使用何種媒體」、「科學家認為那些媒體對民眾影響較大」、「科學家認為哪些媒體對政策影響較大」。傳統媒體在各項問題統計皆勝於新媒體,但科學家們依然認為新媒體對群眾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德、美、台三國之間,Hans Peter Peters發現科學家偏好缺乏效率的面對面溝通,顯示科學家希望掌控傳播對象的當下情境。同時他們雖對媒體頗有微詞,仍認為透過記者進行科學傳播是有效的。大多科學家經營的個人網站,則以和同領域的專業學界溝通為目的,和大眾接觸的比率相當低。


 
科學家在傳統傳播過程中的態度多半是被動反應的。記者與媒體機構經常主觀擷取科學文本的內容,判斷當中的新聞要素與被大眾關注的部分;新媒體傳播則可跳過記者的詮釋,由科學家直接生成媒體內容,但接觸大眾的管道不如傳統媒體,需透過社群分享與演算法的選擇,導致主題偏好逐漸趨向有趣、吸引眼球。當民眾透過自己搜尋的結果接觸科學內容時,容易因個人喜好而侷限,時常在社群之間形成同溫層效應。
 


現場師生針對德國與台灣的科學傳播環境差異提出許多問題,Hans Peter Peters表示德國有非常好的公費體制媒體,科學家樂於使用既有媒體,公眾也因此偏好從傳統媒體獲取資訊,新媒體則多為私人用途。德國則在媒介選擇上展現世代差異,大部分人使用網路主要是為了娛樂,且尋求品牌媒體以確保新聞品質,尤其付費內容可以確保新聞的可信度,讓人們成為消費者,能主動要求媒體維持新聞品質。


 
在網路快速蔓延的現在,Hans Peter Peters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科學家使用網路進行科學傳播,尤以年輕且職業資歷較淺的研究者為多;在領域方面,基礎科學研究者也有機會透過社群網路,創造更多的大眾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