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傳真:災難新聞報導方式應改進/蔡昕宸編譯

 

災難新聞報導方式應改進

投稿日:2016/5/2

 

 

安倍宏行(Japan In-depth總編輯‧記者)

 

在熊本震災採訪中,民眾強烈批評大眾傳播媒體的採訪方式,每次災害發生時媒體都引發同樣的問題而毫無改善,因此想再次檢視一番。

 

大眾傳媒大舉進入災區採訪而引起的問題,主要有下述兩點:

 

①對於救災行動產生的影響

②對於避難中居民產生的影響

 

那麼,到底造成了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首先,①「對於救災活動產生的影響」是災害發生後採訪直升機大舉入侵的問題。若各家媒體的採訪直升機同時起飛,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噪音因而妨礙地面救災行動,此舉受到嚴重批評。再者,若轉播車或是採訪團隊的車輛同時開往災區,則會造成交通堵塞,亦可能使欲前往災區救災的警車、消防車或是自衛隊車輛延遲抵達。

 

另外,②「對於避難中居民產生的影響」則是本次關西電視台的轉播車在加油站插隊加油的嚴重事態。以採訪為優先而插入當地及救災車輛排隊加油的隊伍,這是不被原諒的事情,再者,採訪團隊在當地的超商或者大賣場購買占用物資的行為,在過往也常被批評;對災區的居民而言,大量湧入的大眾傳媒所為的各種行為實在帶來非常多的困擾,媒體應該以失去家園,孑然一身的避難民眾為首要考量。

 

另外,TBS夜間新聞出現了下述的事件─在避難所前做的LIVE報導裡,直接播出當地居民因影響採訪車輛而被大聲喝斥的畫面。不管如何,絕對要避免引起當地避難中居民怒氣的行為。

 

媒體的這些行為在現今網路社會馬上就擴散出去,而被批評是「獨善其身的舉措」。此類負面評論將造成大眾傳媒超乎預期的嚴重影響,然而問題在於大眾媒體看來似乎對此毫無自覺,為何這麼說,因為不見大眾傳媒有任何的改善動作。

 

社會犯罪或者醜聞接連發生,難道不就是自身的行為不正嗎?災難新聞有存在的必要,絕不是要讓它消失,然而,我們真的需要這些資訊嗎?若從這個觀點切入,目前正是重新檢討改進災難報導方式的時機。

 

首先,關於採訪直升機的問題,應由NHK與商業媒體協議哪間媒體的直升機應於何時起飛,極力減少採訪直升機的數量。基於此,採訪影像共同使用即可,如此應該可以大幅減少噪音的產生。

 

另外是在災區現場採訪產生的問題,為了幫助熊本報社及熊本地方新聞台,災區湧入大批來自全國的記者、導播、新聞從業人員與工程人員,特別是電視台,雖然是同一家媒體,但通常會因節目的不同而組成各別採訪團隊,若能好好整合則可大幅降低進入災區的人數。每家媒體各個節目的採訪團隊全部湧進災區,則有引起二次災害的可能性,其實只要由一家媒體代表採訪拍攝,將影片分享給各家媒體使用即可,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面向。

 

那麼,為何這些簡單的調整無法落實?這是因為各家媒體把「搶獨家新聞」當作最優先的目標,激烈的競爭反覆不斷的出現,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然而,如今國民投向媒體的目光越來越嚴格,為了改變目前這種媒體爭奪戰(media scrum),應該要重新檢討採訪的機制。

 

若各家商業電視台自身內部無法調整,由各電視台所屬的日本民間放送聯盟(簡稱「民放聯」)組織制定如「災難報導基本原則(虛構名稱)」規則,也是一種方式。各家媒體包含NHK在內,應該一同協議於災難時如何調整採訪機制,並將其先行確立下來;而在每年舉行一次的民放聯「記者研討會」中,也必須要徹底討論在社群媒體時代災難新聞應有的報導方式,並將得到的資訊分享出去。

 

前些日子,看了某家電視台晚間新聞報導,在災區現場連線的節目主持人說道,「包括我在內的採訪團隊,若造成災區的各位不愉快的心情,我們由衷的感到抱歉」,同時公布因收看受災農家受訪新聞而成為志願者的例子,向閱聽眾表達災難報導的意義,現場記者們可能也深刻的感受到來自災區的批判眼光。

 

更不用說,災難新聞有著重大的意義,即,來自熊本縣以外的親戚或朋友的需求─想盡早得知災民的資訊與現狀;對運送金錢或物資而言,災區救援相關資訊不可或缺,再者,分析災害為何會擴大,也能作為今後可能出現之災害的預警。

 

依據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將近54%的人表示平常並未因應防災而有所準備。由於災難不知何時會降臨,大眾媒體有責任持續報導,呼籲大眾平時要做好防災預備。

 

首要的是各家媒體必須謙虛的傾聽社會批判的聲音,虛心謙遜的改進採訪方式,需要各媒體協力時好好的互相幫助,彼此切磋時就各自努力加油。讀者與閱聽眾究竟需要哪些資訊?應滿足時代的需要重新改進調整採訪機制為宜。

 

————————–

作者:安倍宏行

編譯:蔡昕宸

原文網址:http://japan-indepth.jp/?p=2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