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台灣資深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何清漣新書《中國:潰而不崩》分享會(一)/廖家慧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走向的巨大轉折點,也是歷史的節點,著名分析家何清漣給出的結論是:潰而不崩。潰是指中國社會全面潰爛;而不崩是中共政權維持不崩的狀態可持續20年。2017年11月10日晚間,何清漣新書分享會《中國:潰而不崩》特別邀請李志德(公視新聞部經理)、林克倫(中央社記者)、林庭瑤(聯合報兩岸記者)三位資深記者來分享他們眼中的中國,現場座無虛席,讀者和聽眾擠滿了金石堂講座現場。

 

由左至右分別為公視新聞部經理李志德、中央社記者林克倫、聯合報兩岸記者林庭瑤。

 
◢ 十九大的見聞與意義

 
三位講者當中只有林克倫與林庭瑤參與了這場盛會,公視新聞部經理李志德提到無法參與十九大會的原因,認為是因為報名表的媒體選項中預設有中央社、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強烈暗示這幾家媒體受到特別待遇,然而自己代表公共電視台報名,卻默默被排除了,申請卻沒有被主辦單位受理,感到非常惋惜。

 
中央社記者林克倫從十七大開始每年都參與,今年與會最深刻的是見證權力的消長,他提到: 「十年前看江澤民坐在那邊地位崇高的樣子,對比今年十九大被攙扶出來的樣子,從頭到尾沒有人理江澤民,令人不勝唏噓。」相較於十年前第一次參加大會,金碧輝煌還有高級招待等震撼印象,林克倫對於今年的十九大沒有過多的期待,由於十九大召開前人事已定,加上進入人民大會堂看這場會議的經驗對他來說也漸漸麻木。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則是從社會學家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來說明這場政治大典;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宗教關鍵在於區分神聖與世俗,真實世界崇拜的對象其實是超越個人但又跟個人極為密切。個人所崇仰的象徵物代表整個社會,必須有「象徵物」和「儀式」兩個要件,這些要素維繫整個社會的重要功能。十九大正符合這兩個要件: 象徵物如五星旗、人民大會堂等同於教會、信徒社群就是兩千多名中共黨員,儀式就是十九大會議,聖經就是十九大報告書、聖歌如義勇軍進行曲、祭品就是六大罪人,包括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孫政才。

 
 

林庭瑤分享十九大會議的見聞,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這場政治大典。

 
林庭瑤手拿一大疊請柬向大家展示,他提到,當時要從天安門西站出站一直走到人民大會堂,即使有記者證還需要通過八個關卡,每一關有不同的請柬,關關出示通過方可進入。對他而言,這一切的安排與計畫,其實都隱含著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區隔。

 
即使無法參與十九大的會議,李志德還是提出自身對於十九大與中國潰而不崩的見解。他認為大家在媒體上看到的十九大僅是習近平人事的報導和政治上的鞏固,但是從另一層面來看,十九大無論在政治或是經濟都是對過去的總結。十九大在經濟上終結了過去對於中國會不會崩潰的這類問題的爭論,開闢一個新的理解中國的模式;十九大在政治上也終結了過去從六四以後的人事、權力規則,從此再也沒有九龍治水,全部以習近平為核心運轉。

三名台灣資深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潰而不崩》分享會(二)

三名台灣資深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潰而不崩》分享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