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三)/呂一銘


 
早年台灣科學新聞發展相當貧乏


 
台灣60年來的科學新聞發展史可說相當「貧乏」,命運堪稱「坎坷、多舛」,且缺乏主流媒體的重視和支持,及培訓人才(與美、日媒體背道而馳),猶遠遠落後其他開發中國家(中國在1990年代急起直追),甚至連拉丁美洲國家都不如。據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兩年前在倫敦舉行的世界科學記者大會(WCSJ)的報告,就指出,巴西科學院的成員早在廿世紀初,建立了第一個專門從事教育和科學傳播的廣播電台R�dio Sociedade;而科學家和記者合作創辦的Folha da Manh�科學報,亦曾風行一時;目前拉丁美洲的科學記者人數達到千人以上,其中女性佔了一大半,大多數活躍在主要報紙、雜誌和互聯網等媒介,令人感嘆。


 
我在1970年和1972年分別參加東京及馬尼拉舉辦的第一、第二屆亞洲科學新聞研討會,那時不僅單槍匹馬,而且台灣也沒有科學記者組織(泰半是文教或醫藥衛生記者兼跑),可說是「荒漠」一片,到了異邦,看到人家的進步,只有用目瞪口呆差堪形容;台灣又值戒嚴時期,資訊流通不便,科聞亦是主流媒體聊備一格的「櫥窗」,或是填版面的最佳「護身符」-「健康、光明又艱澀、難懂」。


 
在早年兩岸的軍事嚴峻對峙,境外猶陸續有韓戰、越戰、聯合國席次保位戰等等,新聞媒體可說是「軍事外交」新聞掛帥,不論是空戰、炮戰或外交拉鋸戰等,大多是頭版頭條;而在戒嚴時期民間主要報紙為生存,「社會新聞」當道,風行一時;之後,60年代振興經濟推動重大建設,復創造「經濟奇蹟」,並躍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則是「經濟新聞」最夯;後來推動民主化,「政治新聞」勃興,百家齊鳴,升斗小民莫不關心政治革新,並造就了「民主奇蹟」,新聞、言論的自由更成了理所當然。


 
科學新聞在近年來有許多發展契機


 
如今卻是風水輪流轉。在半世紀前講科學,好像天方夜譚;現在則是觸手可及的東西,已沒那麼玄妙,高不可攀!科學變成日常生活不可須臾的用品,甚且是工作、延年益壽的依靠。透過科技產物,連家庭也可以是辦公室或工廠,更甚者,還可使用臉書進行直播;連談天氣都很「專業」,不是溼度如何,便是空污指數,pm2.5更是朗朗上口。類此科技的綜合大匯流,題材真是琳琅滿目,更是「科學新聞」發展的良機。


 
不久前,看到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AAAS)(註),頒發2017國際科學記者獎給兩名中國記者的新聞報導(AAAS在2004年創辦的首屆國際科學記者獎,旨在為科學記者提供報導最新科學研究,以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業進行交流的機會)。而2004年就有10名的中國記者獲獎,過去的十年間,還有多名中國科學記者獲此殊榮;例如2014年便有4名中國科學記者,分別以報導糖尿病與癌症等健康問題、奈米科技發展等,獲得表彰。顯見中國在科學新聞方面的努力,得到肯定,值得台灣媒體警惕和奮發,才不致落後。

 
依個人早年採訪科學新聞經驗,在70年代中國便已有科學新聞報導,因為不涉政治,經常透過管道向國外取經,甚至將台灣的科學新聞列為參考資訊。例如1977年元月,我隨「海功號」首航南極冰洋,前後約近兩個月的報導內容,亦多列入參考資訊之中,這是我從在中國大陸的科技高幹親友輾轉得知,足見北京當局對科技發展和科聞的重視程度,台灣應以為鑑。(三)

 

註:
AAAS是世界最大的綜合性科學組織之一,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並駕齊驅,它們在1950年代就正式建議將公眾理解科學部分,納入美國科技政策內,亦是全美最具影影響力的推動科學傳播機構。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一)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二)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四)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五)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