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重視科學新聞了!(四)/呂一銘


 
「科學新聞」能提升國民知識水準
 


去年(2017)下旬,英國著名的科學家、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01.08.-)對全球發出警訊,若外星人來到地球,會如同當年歐洲人哥倫布造訪美洲大陸之後,美洲原居民消失殆盡一樣;未來人類勢將移居到火星,但這個可能是百年以後的事情云云。乍聞之下,好像跟「實際」生活無關,殊不知,這就牽涉一個國家的科學知識水準,亦與科學新聞傳播發達與否有關,更與社會文明進步相關,值得吾人關注。
 


然則,此則重要的「科學新聞」報導或分析,一般國家的媒體仍無法達到「精闢、嚴謹、正確」的要求,泰半停留在「姑妄言之、聽之」的階段,十分可惜。


儘管宇宙學、外太空的理論深奧,而大科學家的「先見」,亦非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楚,此乃說明世人在科學的知識領域不足(例如早年的「元素週期表」,係隔了一個世紀,才普為人知;或如廿世紀末興起的「地球科學」,亦是近20、30年才變成中小學的基本知識),距離科學先進者太遠。


 
至於這段知識的大幅落差,顯與新聞媒體的進步、負責與否攸關;因為媒體除「守望」監督外,同樣有傳播新知、教育的職責。無怪46年前國際知名生化學家李卓皓博士,在接受我的專訪時,就一再強調「科學新聞」的重要-能無形中提升國力和國民的知識水準,更為進步文明社會的表徵!


 
當時我尚未能真正體會箇中深意,直到後來的採訪及人生歷練,才讓我從「見山不是山」轉悟到「見山是山」。例如日本的「科學新聞」,遠在1950年代中期就感迫切需求,急起直追;而中國亦在「文革」浩劫後,走向「改革開放」之初,約1980年代,便積極發展媒體的「科學新聞」(亦有科技之類的報刊雜誌),在2000年還有科學記者獲「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獎譽,足見科學新聞貴在媒體的自覺和努力,始克有濟!台灣主流媒體雖早於1970年代重視,但卻未見投資培育人才及增加報導篇幅,或建制,形同「殺雞取卵」與「急功近利」,結果自然「乏善可陳」矣。


 
由於筆者參加1970年首屆亞洲科學新聞研討會,得以在東京利用空檔參觀訪問,並和當地主流媒體的負責人、幹部及資深科學記者接觸,發現他們亦是經過篳路藍縷的漫長艱辛歷程,才有了今天可觀的成績;而後來根據許多新聞研究資料顯示,東瀛發展科學新聞的「一步一腳印」脈絡,在在值得借鏡。 


 
日本科學新聞值得借鏡


 
其實,日本的科學新聞在初期,是邊走邊學。在1940年代的科學報導多以特寫為主,各大報亦無科學組的設置,採訪科學的記者多屬文教組兼跑。及至日本二戰敗降後,主流媒體始發現「科學新聞」的重要,即不斷到先進歐美科技大國的主流媒體「取經」(像美國紐約時報早於1945年8月6日投擲廣島、長崎原子彈後,即設有科學新聞組及每週二開闢「科學」專版,逐步建立了權威性,成了世界媒體「領頭羊」),並開始引進效法。


 
復次,日本曾在1954年3月1日,發生一椿嚴重輻射污染事件(媒體稱為「比基尼輻射污染事件」),才掀起了一股報導科學新聞的浪潮。當時,美國在比基尼島上試驗一枚威力強大的氫彈,造成放射性物質散布在200平方公里的海域範圍。先是一艘日本漁船的23名船員受到輻射污染,1人死亡;之後,又接連有300多艘漁船遭到輻射污染,震驚東瀛。《讀賣新聞》因而進行了一連串的追蹤報導,頗獲社會稱道;《朝日新聞》不遑多讓,亦於同年正式起用專職科學記者。
 


1955年12月,聯合國在日內瓦召開第一屆原子能和平利用會議後,日本政府隨即設置科學技術廳;1957年更派遣科學家參加國際地球觀測年、南極探險等活動,亦促使日本主流媒體加強科學報導的人才培訓。《讀賣新聞》搶得機先,在1956年2月1日設立了日本最早的科學報導總部,擁有專業的原子能和南極調查人才,負責有關科技採訪、調查及公益活動的策劃等工作。而《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不甘落後,分別於同年5月和12月,先後開闢了科學專版。1959年,共同社則闢設科學專欄。隨著科學新聞的影響擴大;《讀賣新聞》1963年又於大阪分社增設科學新聞部,1968年闢科學專版。


  
當時,日本主流媒體包括《每日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經指數》等,其科學新聞部門主要分布在東京和大阪,其中專業科學記者總人數則約在60人左右。此外,各大報社也在地方設置科學新聞編輯部,以協助地方記者報導當地發生的科學新聞事件。


 
此外,日本科學新聞亦多以核能、地震、火山、生命科學、醫學、環境、食品安全等為主,主流媒體還特意印發了提供記者學習和參考的資料。像1970年7月,共同通訊社就編寫了《公害採訪指南》,8月又編寫了《補遺》;NHK且印發了《日本公害地圖》等。一者替科學報導提供了依據,協助媒體對公害事件或環境污染等的正確認知,及相關健康知識,從而推動相關法律的制定與修改,維護了公眾利益。類如1970年召開公害防治的臨時國會上,制定和修改了14個法令,漸形成了公害防治法的體系。1971年並設立環境廳,1972年國會更修改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質污染防治法》等,不一而足。可見科學新聞能引導輿論對社會進步和政策改變形成,具有深邃影響力,功不可沒。


 
而我是在1969年才加入聯合報,分配在採訪組的「政治小組」,算是第一個專跑科學新聞的記者。此與歐美媒體相較,簡直瞠乎其後,亦較日本媒體落後10多年,現在竟被中國後來居上,令人感慨。(四)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一)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二)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三)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五)

該重視科學新聞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