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重視科學新聞了!(五)/呂一銘
1980年代已是日本科學新聞的蓬勃發展期,各大報總社均已設有科學新聞部門,連主要城市亦分設有地方分部,並有計畫地培訓人才及投資,才有了後來的卓著發展,足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日本科學新聞的發展
1981年,日本科學家福井謙一(Fukui Kenichi),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再次激勵了日本的科學新聞熱;此與台灣早年的李政道、楊振寧及後來的丁肇中、李遠哲等分獲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情形類似,掀起一股科學新聞的熱潮。日本通產省並提出要實現「科技立國」的目標,科學技術廳亦發表《科學技術白皮書》,提出相關的發展作為。1985年筑波科學博覽會的召開,更激發了日本民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1983年,《朝日新聞》大阪分社增設了科學部;1987年,《每日新聞》亦在大阪設置了科學部。
接著,1995年,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科技立國」政策,加速了日本的科學飛躍進步,和經濟發展,伴隨而來的自是嚴峻的環保挑戰,各大報相繼對科學新聞體制調整;例如1996年,《每日新聞》就將科學部改為「科學與環境」部,並闢設《每周環境》專欄,2000年,《讀賣新聞》首次設立了「醫學新聞」部,翌年,《朝日新聞》則將科學部改為「科學與醫學新聞」部。而日本主流媒體在21世紀初,更進一步將科學新聞報導的分工細化,並促使科學新聞報導的建制臻於完善。
概括而言,二戰後興起的日本科學新聞,旨在普及科學知識、關注民生議題、配合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政策法規制訂(1995 年訂定《科學與技術基本法》)等方面,皆有重要的影響和貢獻。而經過民主化的進步改革,日本媒體已儼然建立了「第四權」的標竿。
此外,英國的科學媒體中心(SMC),亦成為日本學習的榜樣。SMC是一個不隸屬產、官、學的單位,且與傳統上一味要求媒體順應科學原則不同,SMC負責協助科學、媒體與社會的交流,扮演全英國及對全世界科學科技新聞中心的角色,使科學社群能找到適切的發聲管道,媒體亦能獲得客觀的科學資訊與素材。而日本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和日本放送協會(NHK)兩大機構,亦具SMC類似功效,並與日本各大商業電視台合作,製播科普節目,且以多元方式呈現。
日本科學新聞報導的挑戰
然而,科學新聞報導自亦須與日俱進,日本媒體自然也遭遇嚴峻的檢驗,發人深省。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9.0級巨震引發福島核電廠重大核洩漏事故,震驚全球;然而在媒體表現上,相較於歐美主流媒體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常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向公眾即時傳遞正確訊息相比,日本媒體則是相對失職的。日本傳播學界在311地震發生之後,便認為媒體片面依據東京電力公司等機構提供的資料報導,有意迴避爐心熔融的事實,反易引人不安;連歐美的媒體都有感事態的嚴重性,BBC或法國《世界報》就指陳核泄漏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對此,日本的媒體居然昧於良知(「愛國心」作祟),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導致日本媒體公信力的滑落,亮起紅燈,得不償失。
換言之,日本媒體無異成了官方和企業的「傳聲筒」,未能善盡職責,公正客觀地提供真實訊息,媒體記者在採訪上亦未能主動調查和反覆查證新聞,難以正確窺視核災的全貌;不僅如此,也可觀察到日本媒體的專家「智庫」資源顯然不足,未能針對此次重大災害適時提出適切且真實客觀的評論和分析。諸此,在在值得省思和探討,亦可作為台灣媒體的一面鏡子!
綜言之,科學新聞報導最重要地,就是「正確第一」!並要能深入淺出的普及化,客觀嚴謹且能提供閱聽大眾深思,不能「泛政治化」(像日本媒體的「愛國心」,偏頗報導福島核電廠核災,反受到國際社會譴責),更不要輕易地被媒體操控(特別是食品安全、濫用醫藥等),產生錯誤的導向,害人害己!
而時下媒體最常犯的科學新聞報導錯誤,包括科學理論的錯誤、製播「偽科學」,猶喜刻意渲染戲劇性效果,易忽視產官學的勾串「置入行銷」等等,同樣有違新聞倫理道德規範,及新聞的核心價值和職責!近代科學傳播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有科學文化的社會,並透過科學素養提高國民生活品質水準,從而促進科技社會的民主化,科學新聞的傳播又何嘗不如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