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成為中國主新聞來源 使新聞民粹化/陳芛薇摘譯


 
社群媒體平台微信正在改變中國新聞業。微信月活躍用戶達9.3億,其中有三成四的用戶一天花四小時在微信上,一半以上的用戶使用微信的原因是想獲取新聞;相較於國營媒體及其他傳統媒體冗長、生硬的內容,中國年輕世代也更傾向在社群上尋找資訊。


 
傳統媒體跟自媒體也開始匯流,報紙開始藉微信公眾號出版新聞,像是排行前十名的公眾號有六家由傳統媒體經營;關鍵意見領袖則挾帶百萬創投資金和內容產製團隊,創立自己的媒體公司及公眾號來取代傳統媒體,吸引大眾關注及資本的挹注。另外隨著串流媒體及Podcast(播客)的普及,自媒體形式也變得十分多元。

  


 
特殊政治環境與數位科技發展,促成微信自媒體的興起


 
微信自媒體的興起來自於中國的特殊政治環境及數位科技發展,在執政黨緊密控制資訊的中國,大眾對新聞的渴求給予「自媒體」成長空間。微信上有1500萬個公眾號,前記者、影評,或知曉其他產業內幕的各產業局內人,都是微信上機智的意見領袖,充足的經濟誘因吸引他們從傳統媒體轉移至微信「販賣」故事。而微信的電子支付系統完善,設有「打賞」及轉帳按鈕,如果讀者喜歡某篇文章,可一鍵支付小額金錢給文章創作者。


 
數據指出活躍公眾號的每篇文章平均可以收1.6到7.8美元,而微信專欄作者和菜頭表示,自己每篇稿平均可以收到602美元,有次甚至收到4815美元,但過去在雜誌工作時,每千字僅有75美元。除了讀者打賞,也有看上公眾號的追蹤者而找上門的廣告公司;像2016年,諧星、網路名人papi醬拍賣在她公眾號上打廣告的權利,賣了186萬美元。


 
數位革命對新聞業也帶來兩階段的影響。第一階段,媒體從紙媒轉變成線上出版新聞,第一代的自媒體如部落格、podcast,和微博開始興起;然而自媒體的讀者數無法成長到讓自媒體人得以維生的足夠規模,自媒體人留在缺乏前景的媒體,而閱聽眾也跟著他們留了下來。


 
第二階段則是由電腦到手機的數位革命帶來的改變。根據中國官方資料,中國有7億2千4百萬的手機上網用戶,超過中國人口的一半,而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也超過美國、巴西跟印尼三國加總;另外官方資料也指出,手機網路發展帶來的資訊爆炸跟碎片化,都加速網民對於個人化和不同新聞的需求。


 
這些需求帶來新聞革命性的改變,廣大的閱聽眾吸引廣告資金,促使微信、知乎、微博數位平台競爭成為頂尖的內容供應商,微信上的廣告更是有雙倍以上的成長。


 
儘管如此,在數位科技之外,中國特殊政治環境的影響仍是不可抹滅,審查制度也跟上微信帶來的改變。去年十月,中國網路部禁止社群媒體用戶匿名註冊,所有線上言論都可以追溯發文ID;同年九月,新規定也讓帳戶管理者需要負刑事責任(例如必須移除群組中的敏感言論)。


 
試圖控制資訊的國家,以及嘗試尋找未被篩選、可信資訊來源的大眾,中國媒體由這兩者間的張力形塑著。相較於沒有太多公信力的傳媒,中國人更相信「街坊傳聞」或是被揭露的報導;這樣的張力將讀者更推向自媒體,意見領袖總是營造著給予「內幕資訊」的氛圍,媒體在教導新手寫作時,更要他們想像在跟街上的讀者講話,而非播送給大眾。


 
但在微信的審查機制下,上述的想像基本上只是種幻覺,從簡單關鍵字到組合字詞,審查機制都可以偵測到。另外微信對違反審查者也有經濟性的打壓方式,例如微信收到讀者打賞金後會保留七天,如果在這七天,公眾號內容被審查不合規定,打賞金將會退回給讀者;更嚴重的,帳戶甚至會被暫停或撤銷。去年中國政府無預警的關閉幾十個關於娛樂跟名人八卦的公眾號,根除「低俗」內容,這也使得自媒體人在出版內容前自我審查。

 
強調情緒性,而非理性的意見領袖


 
由於記者證只核發給國家認證的傳統媒體,數位媒體處在未被管制的灰色地帶,不能合法發布原生新聞內容,僅能轉載新聞;因此關鍵意見領袖們做的工作主要是找短小新聞、寫評論,或是重新包裝新聞議題。


 
在關鍵意見領袖不能進一步報導,但又有點閱跟分享數的壓力下,意見領袖的態度傾向情緒性,而非理性。意見領袖學會找尋吸引讀者的關鍵元素,針對不同社經地位、分眾化的公眾號會強調故事中的不同細節;像是11月發生的北京大興火災,鎖定有錢市區居民的公眾號會強調那些農民工不遵守消防法規,卻不會提及那些農民工將被驅逐出首都的事實。


 
另外李文星事件則是另一例子。一名23歲中國大學畢業生李文星的屍體在天津被發現,驗屍結果顯示他已多天未進食,其實這並非個案,而是傳銷幫派綁架許多年輕人,脅迫他們販售各式產品,並向他們的親友勒索錢財。地方新聞的相關報導未引起太多關注,對於地方新聞編輯台,李文星只是幫派暴力下運氣不好的其中之一位受害者;然而對微信上的意見領袖而言,李文星之死不只是則地方新聞,而是則可以轟動社會的全國性新聞,事實也證明他們的判斷是對的。微信上傳閱度最高的新聞都是著重情緒而非正確度,因此對意見領袖來說,這則新聞充滿許多可以引起讀者強力迴響的熱門話題。


 
短短一天內,各種角度的故事湧入微信動態中。針對年輕專業工作者的公眾號,著重敘述招募app上的高薪工作通常都並非真的;針對同樣有大學子女的父母的公眾號,則撰寫就業市場的嚴峻及找工作的危險。意見領袖非常了解他們的閱聽眾,愈多內容的分享也挑起愈多情緒;社群熱度立即引起全國性媒體的追蹤報導,並使得天津政府加強警力,查緝幫派份子。


 
微信上導致的極端化,致使民粹新聞更容易流竄


 
在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微信有利於新聞傳布,十分吸引人;然而就像其他社群平台,微信也極端化與惡化所謂的新聞內容,並使「民粹」新聞更容易取得。另外,中國人無政治參與權也使得多數人只關心對生活有立即影響的事情,像是與美國總統川普訪華相比,多數中國人更加重視同時間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另外微信不像臉書用演算法推播,只有當用戶在社群主動分享公眾號文章時,文章才得以曝光。


 
分享極大化產生「社群麻木」,在李文星事件及北京大興火災中,社群用戶感覺痛苦,但因為被禁止組織及無政治參與權,而無力做任何事,公眾號也會發布「意外總是在發生」等佯裝沒事的評論。


 
微信用戶數成長趨緩,也使得自媒體人轉往其他平台,像有人轉往新聞聚合軟體《今日頭條》,因為可以幫助觸及較低度發展的中國城市的用戶;不過有投資人指出,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還是大幅壓過今日頭條,使得微信仍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讀者不會再回到紙媒,但不確定的是他們從紙媒到數位媒體,獲得了什麼。顯然非資訊自由,但或許將迎來更高品質的內容。


 
編譯新聞來源:


1. 2018/01/10 How WeChat became the primary news source in China
https://goo.gl/p4f6ha


 
2. 2018/01/10 WeChat reaches audiences conventional media in China cannot
https://goo.gl/zzTEWk


 
3. 2018/01/23 How People Are Earning Millions From Tencent’s WeChat — But Not Everyone’s Happy
https://goo.gl/zo5m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