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久前終於給紛擾不已的「三聚氰胺」一個清楚的答案,就是除了嬰兒奶粉不得含有外,食品中含有2.5ppm(百萬分之2.5濃度)以下者,不致危害健康。但回顧這場毒奶風暴,所造成消費者和業者的物質和精神損失,不計其數;所產生的「恐慌指數」、「痛苦指數」,更是難以衡量。那麼究竟是誰之過?包括政府、媒體、專家學者等,可說通通都有責任,因為大家都打了一場濫仗,值得作為歷史性的紀錄,引為殷鑑。
這場風暴的引爆點,在官方沒有於第一時間做好危機處理,亦沒有先給消費者定心丸,譬如真相未明前,應立即將含有三聚氰胺的嬰兒奶粉、成人奶粉、奶製品一律下架禁售,通知相關診所醫院免費替消費者檢查,並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說明各國的「容雀q」標準,表示從嚴處理,加強把關,以改進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透過媒體作適切宣導;而不是用飛來一筆比照香港的「2.5ppm」檢驗標準,徒增政治性敏感,再加上「檢出」(不合格)與「未檢出」(合格),搞得忽而「上架」、忽而「下架」的天下大亂,衛生署前署長反變成說不清楚決策,遭致不信任下台。
再如「人體每日容雀q」和「檢測限量標準」的解釋,官方、專家說法和媒體報導多有出入,都沒強調「嬰兒奶粉不得羼有三聚氰胺」的重點,並因幾乎奶粉、奶製品等紛遭污染,弄得人心惶惶。換言之,如果不是官方檢驗決策的顛三倒四,也不致產生媒體的誤導,亦因報導的偏差,使問題更複雜,變成以訛傳訛,讓官方更說不清楚,更加深消費者疑懼,如此周而復始,益發糾纏不清,更使消費者難安心。偏偏官方和媒體都找專家學者說明,淨說些「文言文」或術語,如同「雞同鴨講」,皆未將人體能接受食品含毒的容雀q標準,用「白話文」說明白。
譬如人們的生活環境公害,無日不已,已造成各種食物、食品的污染,像食米、蔬菜水果到雞鴨魚肉等,還有油鹽醬醋茶,都含有重金屬、防腐劑、色素、添加物的東西,亦均有安全限量標準,若未超過安全範圍,自然沒事,但如果吃多了這些食品,累積起來一樣有礙健康。相對的,若能一碼歸一碼,妥善訂出「三聚氰胺」,在人體容雀q和檢驗標準,自有助社會了解和安心。
由於新署長上台後,復以儀器檢測當「能檢出與否」的標準,結果通過高效能液相層析儀合格的產品,卻難逃相對精密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法眼,使得原先合格「上架」的奶粉,被檢驗出含有三聚氰胺,通通下架。其實當初的「未檢出」,係指應用現有檢測方法不能檢出有三聚氰胺的存在,並不表示其為「零含量」。葉金川署長雖以不符「零檢出」規定要求雀巢產品下架,但並未解釋:「自然環境中並沒有所謂『零』污染的檢驗標準」,就像用白開水檢驗,亦會產生些微礦物質一樣,那是指被人體容陰筐漣t量(濃度),故仍未澄清消費者的疑慮,連被上、下架的業者皆難信服。
簡要言之,政府處理危機的態度十分重要,要懂得發揮公權力,然亦要有公信力;同時專家學者也應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而不是「自說自話」或「各說各話」,徒增社會困惑和不解,新聞媒體則更應以滿足嬝奶j眾「正確知識的權利」為職責。是以政府、媒體和專家學者在處理資訊上都應更專業,相輔相成。而媒體亦須在「廣探詢(專家)、勤查證」外,善盡傳播教育、守望職責,不致隨錯誤起舞,扮演好啄木鳥和防腐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