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裁員對外宣稱將轉型為「精英報」言猶在耳,中國時報已被旺旺集團併購,完全結束余氏父子「文人辦報」時代,正式進入「商人辦報」階段。聲譽卓著的傳統報業集團,在經營壓力下向資本低頭的情形不只出現在台灣,繼梅鐸買下權威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執美國質報牛耳,紐約時報的沙茲伯格家族也不得不讓墨西哥富豪斯林姆(Carlos Slim)入股紐時 ,美國主流社會一時之間,似乎在理智與情感上均不能接受此事,竟出現鼓吹公共報業的呼聲,而且此一呼籲還是來自嫺熟資本操作的華爾街達人,為眼看就要山窮水盡的美國傳統報業,指引出一條柳暗花明的道路。
曾在華爾街資本市場打滾多年,目前為耶魯大學進行財務操盤的知名投資專家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on)(註一),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在紐約時報撰文,呼籲美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基金會與有能力捐款的個人,應該立刻起來行動,「集資五十億把紐時變成像大學般的非營利性組織」 。如果連向來奉資本主義為圭臬的美國社會,都已經出現對報業私營的反省,報業同樣岌岌可危,局面甚至更壞的台灣,更該開始好好討論這個問題。
在去年中時進行大裁員時,筆者曾經為文討論英國衛報以信託(trustee),以及台灣的國語日報採財團法人方式經營,成績都相當不錯 (註二),可見要成斥g營一份獨立、專業、優質的報紙,營利企業並非唯一模式。在網路越來越普及、便利,導致訂噙v下降與廣告被分食的趨勢下,甚至將不再是最有利的方式。
史雲生在這篇名為「你可以捐助報紙」的文章中便指出,與紐時分庭抗禮的華盛頓郵報過去五年的獲利率較之前十五年平均下降了25%,紐時的情形更慘,獲利下降50%。而擁有芝加哥論壇報、洛杉磯時報的論壇公司,也因負債累累而必須申請破產保護。他認為報業目前面臨的是一個「系統性」的根本問題,借貸紓困、處分資產等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方案,問題出在—-在網路出現後,曾經創造釵h豐弘須~的傳統報業經營模式,已經註定無法再扮演好維護民主價值的第四權角色。而一再拖延變革的結果,只會使得新聞的品質與專業性日益淪喪,他十分擔心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在討論政府與媒體孰輕孰重時所揚棄的選項即將成為事實:傑佛遜說他寧選報紙,不要政府,但目前情況似乎是,(逐漸的已經)沒有報紙,只剩政府。
史雲生的話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全美各知名紙報,近年來在財務緊縮下,都不得不減少人事支出,2002年到2006年間,美國報社駐外國記者數量大幅減少了25%,保留國外分社的報紙更是屈指可數。除了釵h報紙紛紛減張、縮小開數,過去從不在頭版刊登廣告的紐約時報也已經棄守此一防線。報紙越來越像廣告DM。從近代報業發展史來看,目前的發展趨勢形同退化。
美國報業史並不是只有光明的一面,根據社會學家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 Discovering the news) 描述,美國的報業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曾經經歷以刊登商業廣告及政黨宣傳為主的階段,後來經由「辨士報」的低價策略,以及對人們日常生活周遭事件的故事性報導,吸引廣大讀者,成市堨艄H發行與廣告為兩大收入支柱的報業經營模式。但過度商業化的結果,新聞倫理敗壞,羶色腥「黃色新聞」當道,為普立茲、赫斯特等報閥賺進大筆鈔票,報閥大概心知溯麊懋|,身後捐出鉅款給學術機構強化新聞教育、辦理新聞獎(註三) 。
二次戰後,傳播媒體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連帶關係越來越受重視,美國傳播學界開始鼓吹報紙的「社會責任」,宣韋伯(Wilbur Schramm)等學者們認為,新聞自由不是建立在絕對的自由放任,而是建立在媒體主動負起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接下來是美國報業發展在質、量上的黃金時期,紐約時報刊登五角大廈越戰報告書,與美國國防部對簿公堂,光榮勝訴;華盛頓郵報則揭發水門案,讓總統辭職下台,雙雙寫下報業光榮歷史。報業除了經濟利得外,在社會責任場域也大放異彩。如今榮景不再,傳播學者馮建三曾經指出,「報業責任論」的盲點,在於忽略以企業方式經營媒體卻要求其擔負公共責任的內部矛盾—如果報紙必須以營利為前提,將無法避免牴觸社會責任 。(註四)
這一論點,在報業遭受網路衝擊,營利大幅衰退後進一步獲得證實。
網路的興起使得報紙已經越來越無利可圖。狀況日趨明顯,嬝奶H的媒體使用方式正在改變,實體印刷的報紙將逐漸讓出版圖給新聞網站(姑且不談二十四小時播出的電視新聞台),報紙銷量降低、廣告減少,但要維持一定水準的新聞質量卻總是需要相當支出,而各報的網站收入並不足以彌補紙本收益的大幅減少。以紐時為例,紐時網站每個月雖吸引兩千萬人上網(多為免費)奮A但網站的收益只能應付紐時20%的人事開銷。這意味,如果紐時需要一千個員工才能編採、撰寫出呈現在網站上的精彩內容,但網站收益卻只能支付兩百個員工的薪水,其他還是必須依賴實體報份及廣告。如果實體報無法負擔經營成本的剩下八成,則報紙將面臨裁員,紐必然無法維持目前的新聞品質。
這些事實顯示,報業進入數位時代,過去經營報紙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有效,如果報紙所提供的的新聞蒐集、發佈弁鉡椄O民主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報業的經營模式非另起爐灶不可。
透過社會捐助(endowment),讓報紙成為一種非營利的公共性機構,是史雲生為當今報業所開出的藥方。他認為,以公益捐助方式經營好處多多,不必再受制於要賺錢的前提,在商業媒體中經常被壓抑的獨立、客觀、公正等新聞專業價值,將因報紙理應承擔公共責任而獲得更有效的發揮。史雲生相信以美國社會的力量,一定足以支持紐約時報這個「最有價值的新聞來源」,簡獢u過時的營運模式」(obsolete business model),而能像美國釵h聲譽卓著的私立大學(如他所服務的耶魯)那樣,在美國社會中根基永固。
史雲生這個財務專家的想法並非不切實際,紐時一年的營運成本約需要兩億美金,要買下紐約時報最多需要五十億美金,這個金額看似龐大,但卻不到「股神」巴菲特捐給「比爾與梅琳達趙鱁簹鷛|」的370億美金的七分之一,也不到比爾趙魕蚇掍憎荓N捐給這個以其命名之基金會的580億美金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受捐助成立的報紙未必虧損,如同依賴捐款的大學還是要收學費,仰仗捐款的報紙,只要辦得好,也會有實體的賣報收入以及網路訂噩它洶J,英國衛報(註五)就是以公益信託方式經營獲利的最佳例證 。當然,所獲利潤必須再投入強化報紙品質,如此啟動良性循環。
在面臨急遽萎縮或慢性凋零的全球性趨勢下,報業或在被財團購併後更向商品化路線傾斜,越來越悖離新聞專業;或仰賴政府短期紓困(法國總統薩科奇打算為每個十八歲國民訂報一年),治標不治本,兩者均未針對現有營運模式失效的問題提出解決,而只要報紙的新聞蒐集弁鄐@天為民主社會的公眾生活所仰賴,以透過捐助成立非營利性組織的方式來經營報紙,將越來越具有未來優勢。(本文同時刊登於「媒體公民行動網NCC WATCH」)
註三:普立茲是著名普立茲獎的捐助人
註四:馮建三(2006),<國家與傳媒社會責任:從《報業四種理論》出版50年談起>,<<中華傳播學刊>>,6月:17-36 。
註五:衛報簡史見網頁